标签归档:系统

释放 Windows 系统盘空间

最近使用了一阵子 Windows 系统的电脑,系统版本是 Windows 10,买来电脑时电脑本身已经分好区,共两个盘,系统盘大约 80G 这么大,按照以往的使用习惯,一般将软件安装在非系统盘,正常使用应该没啥问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有一天系统提示系统盘空间不足,我心想这 80G 这么快就满了?一看还真是,只剩 15G 多点的空余空间了,以往常常使用 360 安全卫士提供的功能来清理空间,图个方便,效果也不错,就是它会经常不经你同意就给你安装一些他自家的其他产品,这有点讨厌,最近凑巧又在我不留意下给我装了他家的浏览器,我直接就给卸载了,这下就只能自己动手解决了。

大概浏览了一下系统盘各个目录所占空间,整理了一下思路,除了系统本身之外,占用的空间大概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自己安装应用程序的缓存和未根据指定路径进行存储的内容;其二是系统自身的保留文件和临时文件。为简便,把它称为应用缓存和系统自身,接下来我就从这两方面着手,看看是否能释放一些空间。

– 应用缓存 –

应用缓存大多在「用户」目录中,在目录中找到当前用户为名的目录「类似 C:\Users\yourname」,进入后就能看到里面的诸多文件及文件夹,如下图所示。要想看到所有的文件和目录,应该将默认设置隐藏的项目也显示出来,通过切换到「查看」页(图中 1 所示),勾选「隐藏的项目」即可。

在图中我一共标注了 6 个地方,其实有关应用缓存的是 2,3,4,5 这 4 个标注,0 是我自己以前的使用习惯,在系统自身那块说,1 在上面说了。

先来说说 5 ,这里简单说一下,主要是 Apple 家的产品 iCloud 和微软自家的 OneDrive 产品,这俩产品默认的存储地方在系统盘,其中微软自家的 OneDrive 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设置改变其路径,然后将其剪切到修改的路径就行了「微软官方也有方法,在其官方网站搜索『更改 OneDrive 文件夹位置』」。Apple 家的没找到有设置的地方,于是我将其关闭后硬生生的剪切到其他盘(D盘),然后在用户目录下建了个快捷方式指向我剪切到的路径,做完后发现没啥问题。这两项其实并没有占用多少空间,不把数据放到系统盘是习惯使然。大概看了看,发现占据空间的主要是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相关的一些工具等缓存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具体就是 标注中的 2,3 部分,分别是 .Android、.AndroidStudio3.6 和 .gradle 这三个目录,其中 .Android 和 .gradle 占的空间加起来 10G + ,一个是模拟器相关文件,一个是构建工具相关文件,不知道这种安装策略是基于什么考虑的「毕竟这是 Windows 系统而非泛 Unix 系统」,释放空间只能想办法把这三个目录移动到 D 盘跟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在一起。

我采用的方法是分别找到配置文件,修改为新的路径后直接剪切过去,具体来说:

.Android 在其目录下找到 avd 目录,修改其中的 ini 文件指向新的位置,然后将 .Android 整个目录剪切过去就行了;

.AndroidStudio3.6 目录,在其中的大概看了一下文件,发现这里面基本上都是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的一些配置, 将 .AndroidStudio3.6 目录剪切到新的地方,在 Android Studio(IDE 所在的目录)目录寻找配置文件,在 bin 目录中的 idea.properties 文件就是其配置文件,找到 idea.config.path 和 idea.system.path 取消前面的注释符,修改为剪切到的新地址即可。

.gradle 这个可以先将这个目录复制到新位置,然后在 Android Studio 中通过菜单(File->Settings->Build,Execution,Deployment)将 Gradle user home 设定到新位置,然后将老目录删除即可。

这样清理完毕后,基本上系统盘的空间一下就释放了 10G 多,基本上我的问题就解决了。

在标注 4 的目录中有三个目录(Local、LocalLow、Roaming),这三个目录中有很多应用的缓存文件或者配置文件,其中尤以 Local 目录占空间大一些,但这个最好不要动,这个目录里可以安全删除的就是临时文件目录(Temp),其他的要视自己对于安装软件的熟悉程度,我草草的看了一遍,把两个我独立安装的软件迁到了数据盘,两个加起来不到 400M 这个样子,通过这项操作也说明了如果对其中的软件比较熟悉,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地方的。

– 系统自身 –

每当开始使用 Windows 系统时或者刚装完系统后,我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上图中标注为 0 的那部分内容转移到数据盘中,在这台电脑上就是转移到 D 盘。

以文档举例,在文档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在弹出的窗体(如下图)中选择「位置」选项,然后在中间位置可以通过「移动」按钮完成转移,标注 0 中的其他项均可采用这个方法进行转移。

转移完后开始装一些使用的软件,除了一些专业用途的,通常会安装微信和QQ,默认情况下微信和QQ的自动缓存文件会装在标注为 0 的文档内,默认情况下是在 C:\Users\yourname\My Documents 这个目录下,因为已经将文档移动到数据盘,所以微信和QQ的缓存会随着安装也就到数据盘了,再说QQ还可以在安装的时候指定将其数据存放于何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相信 Windows 应该有了一些新的对于存储的管理功能,打开存储「开始-设置-系统-存储」,跟以前比多了不少的功能,对于临时文件就可以通过这里来进行删除,还可以进行其他跟存储有关的管理,比如通过「更改新内容保存位置」直接提供我在上面标注的 0 那部分内容保存位置的修改。

其中有个名字起的挺奇怪叫「配置存储感知或立即运行」,这里会有计划的对存储进行一些清理。如果系统是刚好赶上那阵子免费从 Win7 升级到 Win 10 的,同样可以在这里面删除以前版本的 Windows,这个也会释放不少空间,除了存储提供的功能之外,使用磁盘清理功能也可以释放磁盘空间,在本地磁盘分区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在中间偏右有个按钮「磁盘清理」鼠标左键单击后就进入磁盘清理界面,如下图所示,可在「要删除的文件」列表中选择要删除的文件,选择完毕后鼠标左键单击「清理系统文件」按钮即可释放空间。

另外还记得有两个地方能够释放一下,比如关闭 Windows 的休眠文件。Windows 10 引入了保留的存储,这个在使用其自身清理功能时有提示,这个也是可以禁用的,但这些个人不建议这么做,如果想尝试一番,按如下操作。

Windows 休眠文件

休眠文件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可以关闭的,管理员身份运行 cmd ,运行  powercfg -h off  命令,重启电脑。

Windows 保留的存储

打开注册表如下位置:

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eserveManager

将其中的 ShippedWithReserves 设置为 0.

其实把 Android Studio 相关的缓存文件迁移走后就解决了我的问题,很久不用 Windows 了,随着使用也逐渐开始熟悉了,这个版本的总体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上一个有这种感觉的还是 XP。随着时间的累积,系统自身带的病毒安全防护已足够好用了,配合着现在的硬件,跑起来也是挺爽的。


记录两个问题

最后记录两个使用中的问题,没有找到太好的解决办法,在万能的互联网上查了一下,提供的解决办法都不太理想,静待升级。

1. 偶尔情况下「资源管理器」一直在占用 CPU;

2. 居然不能设定中英文切换默认键「Ctrl+空格」,目前我用安装英语语言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记一次系统升级导致的黑屏

在苹果电脑系统升级时如果遇到问题,可尝试采用重置 NVRAM 和重置 SMC 来解决问题,以下是这次在升级苹果最新系统时遭遇黑屏现象及经过重置最终解决问题的记录。

从去年开始使用苹果的笔记本「MacBook Pro」以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及平常的使用体验均非常良好,基本没有碰到死机蓝屏等现象。12月15日收到 macOS Sierra 10.12.2 的升级提示,一般情况下,碰到升级的提示我会等一阵子再行动,在此期间会观望一下,看看各路的反响。毕竟对于我来说,使用 Mac 电脑属于新手,平常又主要偏于使用,不常折腾系统。第二天当开始工作时再一次看到右上角提示「是否重启完成更新……」时,手一抖就让它重启完成升级了,结果随着更新的过程就杯具了,电脑再也启动不起来了,漆黑的屏幕对着我,像是在说:“嘿,哥也是会黑屏的……”。

在黑屏变砖期间其悄然无声,没有任何提示信息,就是长按电源键强行关机也没有任何的提示声音,整个键盘的背光灯同样也没有任何光,大小写转换键的也是没有任何响应,我心想这下可能要去苹果店找售后了,在合上电脑的过程中发现背面苹果 Logo 还在亮着,这为我带来了一丝的希望,我能通过 Logo 灯亮不亮来试试重启大法是否好使。

然而重启大法并不太好用,随着对电源键开开关关,伴随着背面苹果 Logo 亮亮灭灭,屏幕依然是黑漆漆的一片。通过手机在网上寻找看看是否有碰到同样情况的朋友以及解决办法,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篇在「少数派」上的分享,有提到在更新 10.12.2 的过程中黑屏现象。其中提到从 OS X El Capitan 开始使用了 System Integrity Protection(SIP) 的安全技术对于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进行保护,就是用root用户登录仍然无法修改关键的系统文件,以达到对系统的保护,而 SIP 的有关参数被添加到 NVRAM 中。可能在这次更新的过程中,在更新 NVRAM 时,由于未知原因写入失败,从而导致黑屏,重置 NVRAM 后能够解决该问题。

苹果的网站有「如何重置 Mac 上的 NVRAM 」,具体的

网址: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4063

  1. 关闭 Mac
  2. 启动电脑,Logo 灯亮后迅速同时按下Command、Option、P和R键
  3. 直到 Logo 灯不亮后再次变亮
  4. 松开这些按键

然而完成了NVRAM的重置以后,黑屏依旧,好在伴随着每次开关电脑的重启尝试中,有启动的声音传出,这比悄然无声好很多,但终归还是不能够启动,我想了想关闭了电脑,看来可能需要去苹果店走一遭了,把电脑装好以后我突然想起来常见的 Macbook Pro 重置也应该尝试一下,于是开始找重置相关的信息,还真是找到了苹果技术支持对于重置的建议步骤,除了上面重置 NVRAM 之外,还需要重置一下系统管理控制器(SMC)。

重置SMC(系统管理控制器),更详细的信息请

参见: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1295

  1. 关闭电脑;
  2. 如果未链接电脑电源适配器,请将电源适配器连接到电源与Mac;
  3. 在键盘上同时按下(左侧)Shift、Control、Option键和电源开关键;
  4. 同时松开所有键和电源开关键;
  5. 按下电源开关键启动电脑。

经过了这次的操作后,启动后看见看见了熟悉的登录界面,登录后伴随着系统升级的继续,最终解决了黑屏的同时也升级到了最新的系统,故障排除。

在随后去吃饭的时候我大概想了想,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主要是使用工作范畴内的一些工具,它们属于系统之上的应用,而由于Mac电脑本身的健壮性,我从开始买了这台电脑就没关过机也没出过系统的问题,直到这次。这种情况也就缺乏对系统的基本特性的了解的动力,这跟以前使用 Windows 系统是个很大的区别。

在前两天我开始看 Python 的文档时安装 Python3.5 的时候遭遇了由于权限导致不可写而没有完成 brew link 的建立,这应该跟从 OS X El Capitan 开始使用了 System Integrity Protection(SIP)这项安全技术有关。下午我花了点时间了解了一下 SIP ,苹果网站上有简单的描述,维基百科上更详细一些,具体的地址分别如下。

https://support.apple.com/en-us/HT20489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stem_Integrity_Protection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以辅助我们解决碰到的问题,但在看文档的时候应该仔细一些,其实在苹果官方文档中重置 NVRAM 的说明的最下方关联的就有关于系统管理控制器重置的链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者是有关联关系的。从刚开始我对于 NVRAM、SIP、SMC 是一点都不了解的,一个下午的时间也算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使用系统的同时还是应该增强对系统的一些了解,比如重置及恢复、每次更新的特性等,这些故障总会与你不期而遇。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如何挑选办公管理系统

在十五年前工作的企业中,为了便于团队成员的办公与信息化管理,企业当时采购了一套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用于日常办公,整套系统由加密狗「类似 U 盾」与诸多的功能模块「工作台、消息、审批、计划、任务、CRM ……」的系统组成,就是拿到现在,这套系统也是不落伍的,当时和小伙伴们用了 4 年多时间,中间厂商断续的更新了那么几次,每次的更新对于厂商都是一次收钱的机会。

在使用的 4 年多时间中,面对这么多的功能模块,大部分功能浅尝即止,最常用的是消息模块,这个模块提供选择小伙伴,然后录入消息内容,偶尔也可以添加个小附件,发送后被选择的小伙伴们的电脑都能弹出消息「前提是用IE登录了这个系统」,这个功能多用于中午约饭及周五约下班后通宵游戏,偶尔也会用于会议通知或进行文件发送,至于其它的功能模块基本都是放在哪里,成了摆设。

后来离开这个企业后又断断续续的在几家企业历练,也会有相应的办公管理系统「那几年无纸化办公是比较被追随的」,其大部分功能同样也是摆设,政府、外企和极少的大企业会稍好一些,这么多年过去了,中间也碰到诸多企业采购办公管理系统,直至目前,大部分企业在挑选和应用办公管理系统时依然是这样,以系统功能的多寡来选择,辅以性价比和是否提供本地化服务,而厂商也乐忠于开发功能堆叠的系统来迎合这种选择,以方便卖个好价钱,这样造成企业买了系统却没达到期望中的效率提升、节省成本,没有为企业产生价值,纯粹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那么功能多了好不好,功能多肯定是好的,这么多功能的产生就是因为市场中有这么多的需求,功能多是好的,买来却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那么该怎么挑选办公管理系统?

从企业内部进行审视是挑选办公管理系统的关键。区分办公的各个场景,梳理出各个场景中的资源、流程、碰到的问题,确定各个场景实施办公管理系统的关键指标,将这些关键指标与需要采购的系统相匹配,获得适合企业当下的办公管理系统。

关键指标有很多,系统服务于人,人员匹配就是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在协作之间企业团队成员完成日常的工作,流程贯穿于其中,流程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有其内部办公管理的诉求,往往每个职能部门办公管理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这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当然还有更多的关键指标,如果全部考虑进去进行全面的匹配,往往就会出现这些年碰到的情况,买回来后的大部分功能都会成为摆设。

贪多嚼不烂,要有所取舍,以当下为准,尽量少发散,现在日常干什么我们就信息化什么,在享受了信息化的红利后,会自然的发散深入,要用一个、上一个,上一个、用一个。日常中没有使用的你不能指望采购个系统回来就用了,要知道功能越多也需要越多的人来参与使用,没有这么多的人参与使用同样也只能是摆设。而且一起堆积在系统中也会产生干扰,提高整体使用的复杂度,可能唯一的收获就是花了钱买了这么多功能模块,心里上占了便宜。在选择办公管理系统时,选择少要比选择多更好,少即是多。

最近有家企业在采购办公自动化系统,寻找了几家国内知名办公自动化系统厂商进行内部招标,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各家进行自家系统的宣讲;功能、价格、服务,洋洋洒洒的几十项功能罗列,适应移动场景,基本涵盖办公管理系统的各个角落。如无意外最终会从这几家选择一家,他们忘记之前他们曾有一套系统,有很多功能都处于闲置状态,仅仅不符合移动时代就需要,就要重来一次,对于厂商是极其喜爱这样的客户的,那么对于客户自己呢?

企业办公管理系统隶属于企业管理数字化范畴内,数字化需要做到可存储、可搜索、可调用。在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系统会在连接中融合,企业既应该从内部考虑企业管理数字化后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红利,也应该从外部考虑企业管理数字化后能给用户带来什么超值的服务体验。不要再仅仅为功能埋单了,用迭代式采购办公管理系统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方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搜索「doevents」

一个游戏运营项目失败的思考

这是我对自己参与的一个项目失败的思考,有点马后炮的赶脚。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记录我这个阶段的一些想法,积累下来以供将来重新的审视与提高。

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这是一个网络游戏在海外运营的项目,促成这个项目的开始是出自同事以往行业内的从业经历,恰逢其会的是该同事具有前期能引流的人脉并且也愿意一番尝试,在技术上也具有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基础平台建设的能力。在项目启动之初,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齐活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开始就这样诞生了,剩下的就是甩开膀子,在快速迭代试错中迈着小碎步向前奔跑,以成就一番事业。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甚至不知道这个项目最终结束的具体时间,因为项目进行的中间我就已经离开这个游戏创业项目了,很短暂的开始,很短暂的结束,但当整个团队决定开始增加新方向的时候,这个项目终将结束在我看来也是必然的。

gameplatform

按照这个项目来说,项目的主体共有三方组成:游戏厂商、初始用户导入方、平台运营团队。三方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整个项目的发展。

(1)被选中且能够与我们开展合作的游戏厂商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游戏的接入,游戏的升级维护及节日活动的推出与定制,另外就是三方的结算对账。
(2)初始用户导入方完成用户的引流工作,以及运营分成的财务结算对账,完成境外其他资源引流的合作洽谈,找出最佳的引流途径。
(3)平台运营团队就是我们了,主要负责运营平台的建设、游戏的筛选与签订合同、游戏接口与平台的接入、平台的充值及换算、后台数据分析与核对、游戏运营活动的策划与运营推广、游戏客服、「建立自己的用户资源」、与各方财务结算。

游戏厂商在整个进程中的配合是非常良好的,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及时得到反馈,在活动及游戏内资源的支持上也不遗余力,而且从洽谈的过程中,能明显的感觉到他们是乐意合作的。

初始用户的引流工作虽然是资源方乐意尝试的,但不是其主营,这点上可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还有就是对于引流的效果应该由我们结合引流方式给予资源方一定的支持,当然这些是要依据一定的数据方式,比如在游戏中做一些有奖励的调查问卷来获得其大部分的来源途径,其实这些在资源方那边是可以统计出来的。

我主要负责技术这块,并且参与跟游戏厂商的洽谈接触,在初始系统基础上安排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进一步定制以后基本上满足开始的运营需求,整个平台就这样开始运营了。我一直认为在一件事开始之后,专注与围绕专注开展工作是一个前提,就这个平台开始运营之初,构成其未来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部分:「其一是运营推广,这是重中之重,其长期努力的方向是建立自己的用户资源;其二是围绕运营推广提供强劲持久的技术驱动力,持续发展运营平台及其周边增值服务,保证给不同类别的用户持续输出富有娱乐性的游戏」。

围绕这两部分开展工作就是基础,刚开始运营其实从数据上来看还是比较符合预期的,在差不多一个月单游戏单区的情况下,用户注册数、每日在线数、充值数、日注册及活跃增长数及用户留存率上来看还相对符合预期,下面是一个月的部分充值记录。

paysummary

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随后突然就放下了,主要的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开展,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努力。危机意识不强,对技术长期驱动力的价值也不太认可,加上团队成员的实际生活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又有了开展其他行业新业务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最终选择了离开,因为我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开展新的业务,同时我也不认为当时的团队与投入能够有精力同时开展两条线的业务。

至于说主要的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开展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我这个初次涉足游戏行业的人来说,在开始到离开这段时间其实有不少的想法,比如说在通过资源方引流的原始用户基础上,通过怎样的策划与推广,带来新的朋友用户,能不能制订积分体系加物质激励来完成?能不能通过游戏虚拟物品激励来完成,平台自己是否增加用户推荐体系并给予满足条件的推荐用户以激励?围绕游戏如何建立社区论坛?能否增加周边商城拓展游戏增值服务?满足这些运营平台应怎样重新架构? 诸如此类的想法有不少,但是这些想法没有成文后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虽然这些想法对于初涉游戏行业的我显得比较稚嫩,但至少也应该跟团队成员讨论一下,在讨论过后相信自己也能获得长足的提高,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危机意识不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这开始的充值额冲昏了头脑,按照一款游戏一个区来计算,想来多款游戏多个区就能达到预期,从我后来离开后的间断性关注中,先后上线了新的两款游戏,并且增加了新开区,但是充值及用户增长却一度中断,中间我没有看到任何针对这些不好影响的调整。这段时间我的猜测是人力资源不能跟进以保证用户的使用引导及足够的支持工作,由于新开展的其他行业新项目占据太多的精力,导致迟迟没有建立初步的用户服务机制、用户引入机制、用户激励机制、用户参与机制等。且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游戏的变化也是急剧的,缺少对端游、页游、手游这些不同类型游戏的持续性关注。

再往后就没有往后了,却留下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影响之一是在合作过程中给其他两方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影响之二是给玩过一阵的玩家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进而导致资源方也给玩家留下了足够的印象;影响之三是给所有团队成员留下来一定的印象。那么收获呢?

对于我来说这个短暂的创业经历有几点收获:

(1)要一直专注,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要围绕最初设定的目标来做,尝试能够尝试的一切方法只为向目标迈进或者由目标衍生的新目标,直至结束,在未终止前我们其实没有更多的精力同时专注两件事;
(2)要有危机感,要给自己设定尽量涵盖全范围的最差的情况,然后设法找到解决方式,时刻保持危机感能促使专注;
(3)运营是重中之重,运营始终需要强力的技术作为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是运营的支撑,技术是驱动力,要尽量获得团队成员对技术的认可,运营平台系统的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时间的演变,从功能到架构;
(4)要设定退场时对各方影响的补偿机制,用户从开始使用提供服务的第一天就会投入情感,任何时候不要让用户失望,说不定结束前小小的沟通就能超出用户的预期;
(5)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关键,保持足够的沟通能够增加互相的了解,比较理想的是在没明确结束前,大家都能全力的参与其中;
(6)多少人做多少事,我们往往太过相信自己能够做的更多,可往往我们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

怎么「写」产品在同类中具有的优势?

在交流中提及到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同类的产品有很多,怎么写产品在同类中具有的优势?“。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工作当中的介绍产品的文档中,在这里往往都是在关注如何「写」,通常情况下都是赞誉自己的产品,贬低同类的产品,从而让自己的产品显得具有优势,达到往往并不能取得效果的结果。

在企业应用的系统中,这类的事情出现的很频繁,在以往的工作中频频碰到,而且也操刀写了不少如此这类的文档,如今想来,甚是惭愧。企业应用系统,尤其是管理类系统,多数以企业业务场景出发进行业务场景下的信息化工作,一般是对贯穿于企业业务流程及在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从而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样的系统从第一感官来看,往往都很相似,UI相似(框架),功能相似(业务),往往都是你家有的我家也有,如何「写」出产品比同类产品的优势就显得是重要的。刨除很特殊的关系这一层面的营销,现在我的看法可能会更多的受到互联网产品及移动产品的影响,不在于如何写,在于如何做。

最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的产品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可是看企业类的系统,最近这些年的变化却不甚明显,相当一部分都还停留在若干年前的状况,当然规模及功能上的变化是巨大的,看上去很复杂,功能聚合是越来越多,这些是看到的变化,看不到的是交互体验方面的变化。

从实际业务场景建立功能是第一步系统开发要做的,要切实的解决业务场景的需求,这是可以通过进入这个行业实际工作一阵子,或者寻求行业专家的支持,完成后,大部分系统都具有雷同的功能,毕竟都是解决同样业务的。

能够顺畅的完成业务场景的工作或许是大部分企信息化系统之间相互比拼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当功能越来越雷同和相似后,同时也有了初步的业务数据,这时候先行者就会抛出几个概念性的东西,凡是跟数据沾边的跨信息孤岛的其他范围就被纳入其中,然后做一些接口以便跟其他系统互通,这是第二步的工作。

随着接口的增多与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积累,基于数据的服务或许是第三步要做的工作,企业信息化系统这方面相对比较复杂,其复杂主要集中在各个系统数据接口的建立,然后是从整体上能够提供基于数据的分析、处理、归纳,从整体上提供服务,另外一部分是面对系统的升级带来的复杂性,这几方面共同作用下,让这些年来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且存在不少实际上依旧互相并不互通的问题。

一般「写」产品优势就是从上面这三步出发,很多企业基本上没进入第二步就折戟沉沙,太过专注「写」,其实在「写」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做,做好每一步而不是「写」好每一步更能让企业持续的经营下去,而大部分企业,这里中小型企业居多更多的是关注写,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做,这样的企业不死谁死?所以还是在市场营销反馈良好的情况下,应该做好这些,从而自然写起来就有优势了。

同样的,这些年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交互体验同样不能获得重视,从交互性和体验性上来讲,往往开发这类系统的公司投入都相对较小,或者压根就不注意这些地方,这样的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在实施后的培训时间周期很长,而大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培训。最终使用用户使用体验比较差劲,相对比较生硬,亲和力比较低。持续的注重交互体验,让系统变得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应该是能让你的系统脱颖而出的很重要的优势,交互体验应该贯穿于整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之中。或许也会是让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脱颖而出的开始。

前两天朋友在交流中问我“如何才能写出我现在的系统的优势?“,我给的建议是「根植于业务,向服务靠拢,产品体验贯彻整个过程」。做好这些就具有了水到渠成的优势,你的系统做到哪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