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笔记

推荐 7 本书: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时间过的还是蛮快的,第一季度这就过去了,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从两位老师的对话中,我读到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依据自身的经验,向自己提出问题,这是一种结合自身经历的思考方式。书中项老师以自己的经历为主,包括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身边的人、碰到的事情和所处环境等与吴老师对谈,看似是在谈话,更多的则是一种对自己的思考复盘与总结。

整本书读下来,两位老师的谈话比较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但不少地方谈着谈着就戛然而止了,这可能是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也或者确实是不好说或说不好。我在读的过程中对于项老师提出的「乡绅」挺模糊,一是没有具体的实例可供参考,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群体里比较德高望重的人,在群体中会被上门请教和拿主意的人,但感觉又不像,我可能还需要再读读。

有了思考和自己观点还得实践,在实践中,项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以「理性」为主导,强调可操作。在思考中有大的情怀和立场这没有关系,但到实践上,你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要做能可操作的研究,顺着这个,在读完这本书后,我顺带着先后读了项老师的另外两本书,这两本书是他的实践和研究之作,分别是《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和《全球“猎身” : 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这本书写的挺好,对我来说可读性比较高,读起来仿佛看到一个既住在这个村中的村民,又独立于村落之外,把村中的种种娓娓道来,把课题调查溶于生活中事件的演变,感觉是在读一本文学作品。

项老师的另一本《全球“猎身” : 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相比浙江村略显仓促,但由于身处 IT 行业,猎身猎的就是 IT 人,读起来倒也津津有味。印度的 IT 产业及人员输出在全球知名是有道理的,他们几乎有一个这个产业的全球性的链条,从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再到终极的目的地北美,他们从一开始所学就是与引领 IT 发展的美国接轨的,培训是成体系的,在这个链条上无数印度人经历了层层的盘剥后,少部分人见证了成功。

读完项飙老师的这三本书之后,突然想起来费老的《江村经济》还没有读,这也是一本人类学或说是社会学的著作,理应凑着这波读一番,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语言很通俗,读完的第一感触是费老写的非常真实,呈现了真真实实的农村人的生活图景。王小波曾在《诚实与浮嚣》中点评到这本书:“现在假如有个年轻人问我,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读?我的回答还是《江村经济》”。这确实是一本人人都该读一读的经典之作。

《把自己作为方法》
《跨越边界的社区》
《全球“猎身”》
《江村经济》

以上四本书都可以读读,如果只选择一本的话,推荐费老的《江村经济》,如果可以再读一本的话,可以读读《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在随后读的书中,《优雅的守卫者 : 人类免疫系统的故事》 这本书值得读读,这是一本有关免疫的科普读物,一方面,免疫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当下又处于的疫情肆虐时期,读它正当其时。

对于免疫力,我经常在耳边听到的是:“我的免疫力弱,我的免疫力强,你应该提高你的免疫力……”等诸如此类的话,真的是这样吗?

读完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简单来说,免疫力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它作为一个系统,维持系统平衡是最重要的,如果系统失去了平衡,我们的身体就会反映出一些表象,这些表象告诉我们,系统已经开始工作了,它调动系统的各项功能,它们各司其职,一起协作,努力向平衡自我调节。

这本书作者用了 4 位患者所经历的故事来展开免疫系统的介绍,一方面概要的梳理了免疫的发展史,同时介绍了免疫学在临床的一些应用,作者把故事讲的很通俗易懂,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在疫情肆虐的现在,可以读读看。

《优雅的守卫者》

再来一本一位睿智老人纵观天下的书《李光耀观天下》,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说写的好,在读书的朋友中,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这本书的推荐,架不住时不时的看到这样的推荐,书架上也有这本书,索性也就拿起这本书读了读,这书读起来挺过瘾。

他基本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观察与思考,直面问题并直指问题的关键,正如书名,书中涉及的范围涵盖天下,其中我比较喜欢历史和人口部分的内容,还有新加坡在不同时间的一些选择,当然其他的内容也挺不错,这毕竟是一个身经百战并且亲手操盘者没有保留的输出,而且新加坡发展的确实还挺不错。

《李光耀观天下》

赶在三月的尾巴,读完了以赛亚·伯林的文集《观念的力量》,这同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观念可以革新整个人类世界,也可以让人类世界步入深渊,这本书索引了以赛亚·伯林思想,涉及观念史、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浪漫主义、教育、民族主义等等。我尤其喜欢分析俄国的部分和分析以色列及犹太人的部分,整本书算上附录中的 3 个主题,共 22 个主题,可选择感兴趣的一读。

《观念的力量》

明天就开始清明小假期了,外出比较添乱的情况下,可以给读书划拨一些时间,拿起一本书,消遣时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法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 5 天完成产品迭代》中,提出了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比较有趣,按照字面意思姑且称之为「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法,其对应的英文为:How Might We,用各单词首字母缩写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 HMW 笔记法。

之所以认为这种笔记法比较有趣,主要因为这种记笔记的方法是用于团队的。在介绍怎么用它记笔记前,先大概介绍一下它在书中被提及的上下文场景。

提及这种笔记法是在书中第一天工作中的一部分,第一天主要工作是确定方向,也就是在 5 天的产品迭代冲刺中,需要确定一个目标,在团队自己努力确定了目标和绘制了故事地图后,基础性的框架就有了,随后再引入专家,引入专家是希望通过专家的视角与专业知识对基础框架进行修正与完善补充。

在交流中,专家会针对目标及故事地图给出自己的见解,交流的受众是团队,交流中专家的视角和专业知识有很大程度会促发好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稍纵即逝,需要记录,如何记呢?而这些笔记又怎么让整个团队获益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采用「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简而言之,HMW 就是一种针对向专家请教过程中团队记录的笔记。

以上就是 HMW 笔记法的基本背景,平常经常听说的都是个人记笔记的方法,讲真的还是第一次听到团队作业记笔记的,所以觉得甚是有趣,一路看下来发现这种方法还真挺好。

相对于不同专家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与不同的视角,团队成员每个人也同样如此,在交流中针对专家给出的信息吸收与观察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促发的灵感同样也会有所差异,而每个团队成员组成的团队又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发起挑战的,如果能够综合不同团队成员的笔记,择优而用,想必会对达成目标具有促进作用。

当然这种记笔记的方式用于个人记笔记也同样有用,因为大体上来讲,这是一种以提问题记录笔记的方式,而很多时候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能更加快捷的获得答案,甚至在提出好问题的时候问题会给出答案。个人用这种方式记笔记,只需用「我应该如何」为开头,以提问的方式记录笔记即可,比如:

我应该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来看我的订阅号?

我应该如何——设计采购申请审核的核心信息结构?

我应该如何——用视频讲述我们的故事?

那么在书中团队怎么用「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法来做笔记呢?总结一下大概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各自记录汇总整理投票择优

一 · 各自记录

团队成员记录笔记使用便利贴,用粗头记号笔强迫记录简洁容易辨识的信息,在每张便利贴左上方可写上 HMW 后等待并注意听专家的意见,当听到有趣的论点时,把它转化为一个问题并写在便利贴上,写完撕下这张便利贴放到一边,然后继续直到结束。

二 · 汇总整理

在记录结束后,团队全体成员把「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汇集在一起,全部贴在白板上或者墙上,随后把这些笔记进行分组整理,把相似的主题放在一个区域,然后给这些同一分组的打上标签即可,要注意的是分组是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的,要避免追求完美的分组,按照关键字很快的完成分组即可。

三 · 投票择优

投票择优就是给这些汇总分好组的笔记们排一个优先顺序,不要辩论直接投票即可,形成的基础性框架「目标+故事地图」已经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没必要再次讨论。投票区分权重,决策者的权重是成员的一倍,可用不同的贴纸代表不同的权重,每人发放数目不宜太多,毕竟一周时间能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根据择优后的结果,将得票最多的取下来,放入基础性框架中故事地图的相应的环节里,以便完善与修正基础性框架,确定一周冲刺的具体目标。

如果把个人的一摞摞便利贴看成是团队成员各自大脑的产出,那么贴着这些汇集在一起并分组整理后的笔记的白板或墙就是整个团队的共享大脑,这个大脑就让整个团队的所有人都有了受益的可能。同时这种以开放式问题记录的笔记集都有同样风格的开头,便于阅读与理解,加之各环节的操作比较简洁,做产品的时候在团队应用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有机会一定要尝试尝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