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产品

一个游戏运营项目失败的思考

这是我对自己参与的一个项目失败的思考,有点马后炮的赶脚。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记录我这个阶段的一些想法,积累下来以供将来重新的审视与提高。

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这是一个网络游戏在海外运营的项目,促成这个项目的开始是出自同事以往行业内的从业经历,恰逢其会的是该同事具有前期能引流的人脉并且也愿意一番尝试,在技术上也具有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基础平台建设的能力。在项目启动之初,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齐活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开始就这样诞生了,剩下的就是甩开膀子,在快速迭代试错中迈着小碎步向前奔跑,以成就一番事业。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甚至不知道这个项目最终结束的具体时间,因为项目进行的中间我就已经离开这个游戏创业项目了,很短暂的开始,很短暂的结束,但当整个团队决定开始增加新方向的时候,这个项目终将结束在我看来也是必然的。

gameplatform

按照这个项目来说,项目的主体共有三方组成:游戏厂商、初始用户导入方、平台运营团队。三方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整个项目的发展。

(1)被选中且能够与我们开展合作的游戏厂商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游戏的接入,游戏的升级维护及节日活动的推出与定制,另外就是三方的结算对账。
(2)初始用户导入方完成用户的引流工作,以及运营分成的财务结算对账,完成境外其他资源引流的合作洽谈,找出最佳的引流途径。
(3)平台运营团队就是我们了,主要负责运营平台的建设、游戏的筛选与签订合同、游戏接口与平台的接入、平台的充值及换算、后台数据分析与核对、游戏运营活动的策划与运营推广、游戏客服、「建立自己的用户资源」、与各方财务结算。

游戏厂商在整个进程中的配合是非常良好的,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及时得到反馈,在活动及游戏内资源的支持上也不遗余力,而且从洽谈的过程中,能明显的感觉到他们是乐意合作的。

初始用户的引流工作虽然是资源方乐意尝试的,但不是其主营,这点上可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还有就是对于引流的效果应该由我们结合引流方式给予资源方一定的支持,当然这些是要依据一定的数据方式,比如在游戏中做一些有奖励的调查问卷来获得其大部分的来源途径,其实这些在资源方那边是可以统计出来的。

我主要负责技术这块,并且参与跟游戏厂商的洽谈接触,在初始系统基础上安排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进一步定制以后基本上满足开始的运营需求,整个平台就这样开始运营了。我一直认为在一件事开始之后,专注与围绕专注开展工作是一个前提,就这个平台开始运营之初,构成其未来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部分:「其一是运营推广,这是重中之重,其长期努力的方向是建立自己的用户资源;其二是围绕运营推广提供强劲持久的技术驱动力,持续发展运营平台及其周边增值服务,保证给不同类别的用户持续输出富有娱乐性的游戏」。

围绕这两部分开展工作就是基础,刚开始运营其实从数据上来看还是比较符合预期的,在差不多一个月单游戏单区的情况下,用户注册数、每日在线数、充值数、日注册及活跃增长数及用户留存率上来看还相对符合预期,下面是一个月的部分充值记录。

paysummary

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随后突然就放下了,主要的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开展,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努力。危机意识不强,对技术长期驱动力的价值也不太认可,加上团队成员的实际生活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又有了开展其他行业新业务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最终选择了离开,因为我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开展新的业务,同时我也不认为当时的团队与投入能够有精力同时开展两条线的业务。

至于说主要的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开展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我这个初次涉足游戏行业的人来说,在开始到离开这段时间其实有不少的想法,比如说在通过资源方引流的原始用户基础上,通过怎样的策划与推广,带来新的朋友用户,能不能制订积分体系加物质激励来完成?能不能通过游戏虚拟物品激励来完成,平台自己是否增加用户推荐体系并给予满足条件的推荐用户以激励?围绕游戏如何建立社区论坛?能否增加周边商城拓展游戏增值服务?满足这些运营平台应怎样重新架构? 诸如此类的想法有不少,但是这些想法没有成文后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虽然这些想法对于初涉游戏行业的我显得比较稚嫩,但至少也应该跟团队成员讨论一下,在讨论过后相信自己也能获得长足的提高,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危机意识不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这开始的充值额冲昏了头脑,按照一款游戏一个区来计算,想来多款游戏多个区就能达到预期,从我后来离开后的间断性关注中,先后上线了新的两款游戏,并且增加了新开区,但是充值及用户增长却一度中断,中间我没有看到任何针对这些不好影响的调整。这段时间我的猜测是人力资源不能跟进以保证用户的使用引导及足够的支持工作,由于新开展的其他行业新项目占据太多的精力,导致迟迟没有建立初步的用户服务机制、用户引入机制、用户激励机制、用户参与机制等。且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游戏的变化也是急剧的,缺少对端游、页游、手游这些不同类型游戏的持续性关注。

再往后就没有往后了,却留下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影响之一是在合作过程中给其他两方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影响之二是给玩过一阵的玩家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进而导致资源方也给玩家留下了足够的印象;影响之三是给所有团队成员留下来一定的印象。那么收获呢?

对于我来说这个短暂的创业经历有几点收获:

(1)要一直专注,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要围绕最初设定的目标来做,尝试能够尝试的一切方法只为向目标迈进或者由目标衍生的新目标,直至结束,在未终止前我们其实没有更多的精力同时专注两件事;
(2)要有危机感,要给自己设定尽量涵盖全范围的最差的情况,然后设法找到解决方式,时刻保持危机感能促使专注;
(3)运营是重中之重,运营始终需要强力的技术作为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是运营的支撑,技术是驱动力,要尽量获得团队成员对技术的认可,运营平台系统的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时间的演变,从功能到架构;
(4)要设定退场时对各方影响的补偿机制,用户从开始使用提供服务的第一天就会投入情感,任何时候不要让用户失望,说不定结束前小小的沟通就能超出用户的预期;
(5)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关键,保持足够的沟通能够增加互相的了解,比较理想的是在没明确结束前,大家都能全力的参与其中;
(6)多少人做多少事,我们往往太过相信自己能够做的更多,可往往我们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

怎么「写」产品在同类中具有的优势?

在交流中提及到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同类的产品有很多,怎么写产品在同类中具有的优势?“。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工作当中的介绍产品的文档中,在这里往往都是在关注如何「写」,通常情况下都是赞誉自己的产品,贬低同类的产品,从而让自己的产品显得具有优势,达到往往并不能取得效果的结果。

在企业应用的系统中,这类的事情出现的很频繁,在以往的工作中频频碰到,而且也操刀写了不少如此这类的文档,如今想来,甚是惭愧。企业应用系统,尤其是管理类系统,多数以企业业务场景出发进行业务场景下的信息化工作,一般是对贯穿于企业业务流程及在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从而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样的系统从第一感官来看,往往都很相似,UI相似(框架),功能相似(业务),往往都是你家有的我家也有,如何「写」出产品比同类产品的优势就显得是重要的。刨除很特殊的关系这一层面的营销,现在我的看法可能会更多的受到互联网产品及移动产品的影响,不在于如何写,在于如何做。

最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的产品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可是看企业类的系统,最近这些年的变化却不甚明显,相当一部分都还停留在若干年前的状况,当然规模及功能上的变化是巨大的,看上去很复杂,功能聚合是越来越多,这些是看到的变化,看不到的是交互体验方面的变化。

从实际业务场景建立功能是第一步系统开发要做的,要切实的解决业务场景的需求,这是可以通过进入这个行业实际工作一阵子,或者寻求行业专家的支持,完成后,大部分系统都具有雷同的功能,毕竟都是解决同样业务的。

能够顺畅的完成业务场景的工作或许是大部分企信息化系统之间相互比拼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当功能越来越雷同和相似后,同时也有了初步的业务数据,这时候先行者就会抛出几个概念性的东西,凡是跟数据沾边的跨信息孤岛的其他范围就被纳入其中,然后做一些接口以便跟其他系统互通,这是第二步的工作。

随着接口的增多与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积累,基于数据的服务或许是第三步要做的工作,企业信息化系统这方面相对比较复杂,其复杂主要集中在各个系统数据接口的建立,然后是从整体上能够提供基于数据的分析、处理、归纳,从整体上提供服务,另外一部分是面对系统的升级带来的复杂性,这几方面共同作用下,让这些年来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且存在不少实际上依旧互相并不互通的问题。

一般「写」产品优势就是从上面这三步出发,很多企业基本上没进入第二步就折戟沉沙,太过专注「写」,其实在「写」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做,做好每一步而不是「写」好每一步更能让企业持续的经营下去,而大部分企业,这里中小型企业居多更多的是关注写,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做,这样的企业不死谁死?所以还是在市场营销反馈良好的情况下,应该做好这些,从而自然写起来就有优势了。

同样的,这些年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交互体验同样不能获得重视,从交互性和体验性上来讲,往往开发这类系统的公司投入都相对较小,或者压根就不注意这些地方,这样的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在实施后的培训时间周期很长,而大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培训。最终使用用户使用体验比较差劲,相对比较生硬,亲和力比较低。持续的注重交互体验,让系统变得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应该是能让你的系统脱颖而出的很重要的优势,交互体验应该贯穿于整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之中。或许也会是让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脱颖而出的开始。

前两天朋友在交流中问我“如何才能写出我现在的系统的优势?“,我给的建议是「根植于业务,向服务靠拢,产品体验贯彻整个过程」。做好这些就具有了水到渠成的优势,你的系统做到哪一步了?

共享网-基于物品共享的尝试

一直以来都想以一款面向大众或者面向中小企业的用户产品切入互联网领域,多年来一直从事相对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虽比较热爱互联网但一直未有缘切入,中间短暂的试水终由于其他原因而搁浅,终其原因还是不果断,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不够坚决,或者说在适应的舒适区中没有很大的决心跳出来从新开始。目前所在的公司还没有具体的方向,所以得以有机会做一些互联网方面的尝试,恰巧主管研发的同学提出一个想法:『基于LBS的个人闲置物品的有偿共享』,于是放手让他们去做,经过了短暂的近一个月的原型调研,最终中止了这个尝试的项目,从中获得了一些在我看来的反馈与收获,在此总结一下。

项目最终的产出: 共享网
项目想法假设:
1、每个家庭都有不太常用的工具类或者服务类的物品,可以有偿共享出来给就近的人使用(例如电钻类工具,文件打印类,儿童玩具类)
2、讨论的一些补充
(1)由共享出发,进而相互结识,形成以社区为圈子的邻里关系
(2)由邻里圈子尝试线下的一些活动,由线上走向线下
(3)是否能将街边的商铺纳入其中
(4)走社区居委会及物业渠道,将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纳入其中,并反向推广
……..

当然讨论的时候都很长远,但开始做的时候就基于一条『是否有共享的愿望』,在数据层面就是是否能产生共享的数据,在运营方面就是如何促成人们共享。简短的尝试以后,反馈结果不理想又没有其他太好的转变方式,于是目前只能让这个项目搁置起来。

从邀约试用的各行业朋友反馈来看,不具备这类假设的需求,更多的是压根没有什么要共享的需求,也没有这方面的不方便或者麻烦。这就是很快结束的最直接的收获。但从目前团队的工作来看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

(1)打造互联网项目产品,团队的工作方式与传统信息管理类系统是截然不同的,团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需要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互联网项目产品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时刻保持即时响应性,相比信息管理类系统的发布周期来讲要大大缩短,这个观念一定要转变,如果要做互联网项目这应该是目前团队最需要改变的地方。
(2)功能可以逐步添加,但引导及如何让用户简洁明了的上手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者能够切实的解决用户所面临的麻烦应该先行。可以从解决单一麻烦开始,但如果要解决的单一麻烦丝毫不能引起用户的兴趣,这就不叫麻烦,也就没有要解决的必要了。
(3)不要教用户怎么用,要观察用户会如何用,邀约的试用者分为几类,主要都是各自的朋友,有的告诉的比较清楚,我一般邀请的朋友就简单的给他们一个网址,让他们看看,然后说说意见,压根就不提具有的功能。
(4)注意细节,细节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整体的色调是否统一,文字标识是否统一,各项标注是否匹配当前的展现,获取用户反馈的渠道等等。
(5)运营及推广方面目前人手不足,在互联网项目中,这部分人员具有很重要的使命。
(6)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也是目前很欠缺的。

这样的尝试毕竟不会有很多次,在非常有限的资源下能够做这样的尝试是幸运的,但是从反馈的需求及目前的资源来看,这是一件我们目前干不了的事情。

———————这是分割线———————–

目前供职的公司含有”物联网”,虽说比较厌烦基于这类概念的鼓吹,但责任所在,需要努力为之找到一条道路,虽目前不甚理想,但仍在努力中。以下是这些时间公司的工作安排,目前还是0。

基于Zigbee的自组网环境数据监测终端及网关   — 还未有产出,板卡已出
引入万能手机遥控器  — 不被市场接受,不成功
引入手机投影仪 — 产品不稳定,目前还未开始市场尝试
努力寻找带来现金流的项目(信息化方向)

 

阅读服务类产品的思考

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存在的,知识及自我提高往往通过阅读思考得以获取,随着个人电脑普及与互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发展,传统阅读中书、报纸、期刊杂志也开始搬向个人电脑及我们的掌中,于是在这个进程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各个阶段的产物及服务,同时阅读内容的产生也由运营提供,丰富为用户产生内容(UGC),这使得草根自我展示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阅读的内容以爆炸指数进行增长,这个过程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资讯类门户,电子书(hlp,chm,pdf),网络连载图书,博客,掌上电子书(umd)等。于是孕育而生了很多各个阶段的阅读服务或者工具,还留存在记忆中如下:

Adobe Reader (阅读pdf的工具)
新浪新闻(新闻资讯类门户)
起点中文网(催生了网络写手及大部分YY作品)
抓虾(聚合内容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豆瓣读书(发现,同好,笔记、比价,书单…)
掌上书院(umd阅读工具)
Google reader(简洁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鲜果(联播,读书)
掌阅(掌上阅读)

当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从日常来看依旧会使用各类工具进行阅读,但常用的目前有Adobe Reader,豆瓣,鲜果,掌阅。从工作上来讲,必要的pdf文档阅读应该还会继续持续,资讯类的门户信息我看不过来,鲜果频道订阅足够我阅读资讯新闻类内容,抓虾貌似火热一阵后就沉寂了,很好的google reader不少时间会受制于强大的GFW而降低体验,鲜果横空出世,可以更换google reader了,豆瓣读书可以通过评价,笔记,比价等服务选择值得阅读的书,掌阅在阅读chm电子书还可以接受,所以最近常用的就这4个。

从阅读需求来讲,我把他分为两类。一类是书籍,另一类是针对各行业的短文、资讯或者连载。杂志对于我来讲很少有这类需求,这里就不谈了。基于这两方面的需求,针对日常使用的产品,相对比较切合个人需求的就是一直很努力的鲜果提供的服务鲜果联播与鲜果读书,就结合现在的鲜果和自己的需求来谈谈自己期望获得的服务。

先来说说鲜果联播,这类基于频道订阅类的阅读通常其内容相对较短,加上日益爆炸的信息量,那么基于订阅的频道或者根据订阅频道的相关性,如何获取有价值的阅读是我首要关注的;其次对于产生共鸣的或者需要留存的内容能够沉淀为一个可供管理的知识库;其三在终端智能设备日趋普及的情况下,各功能的一致性也是比较看重的;其四,以收藏同好之间缺乏基于鲜果的互动与分享。

目前基于订阅类的阅读服务基本上都是以时间线来展示的,由于基于订阅阅读的不连续性,往往会错过有些值得阅读的文章,是否可以考虑类似google或者百度竞价排名广告方式,结合用户行为分析,阅读量,分享,收藏等进行二次内容分析,给用户提供关联性价值比较高的阅读文章,所不同的是搜索引擎提供的是关联性广告(不说百度了),鲜果提供的是阅读内容。

目前的个人收藏在我看来就是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知识库,从管理方面来说在分类及搜索查询方面应该给予功能的增强,,其在各种终端的一致性一度并未保持同步(主要体现在离线阅读收藏),目前貌似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阅读的内容都有哪些人也在阅读,我阅读的一类内容都有哪些人在阅读,这些人能够便捷的认识一下,关注一下,顺便再沟通交流一下吗,这些互动应该也是需要的。

对于图书阅读的服务目前渐渐的又由个人电脑,线上或者掌上转入线下,偶尔会进行电子阅读。一般我阅读书籍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 找到值得读的书 -> 2 哪里购买便宜 -> 3 购买 -> 4 阅读 -> 5 过程中在留白及内容画画写写(记笔记,实践,写文章)-> 6 获取初步知识积累 -> 7 回头在书中寻找解决办法 -> 8 加深知识获取。

按照这个过程来说,目前提供的各种读书服务能很好的解决1,2,3,4,7,8。由于读书服务过程的不封闭性,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心理及专注性,6的效果就很不理想了,再加上目前不能很好的处理5,导致6进进一步的不理想。7能够依托于数字化信息检索要比在书中找效率高很多。

如何解决好5这个比较重要的阅读体验环节是提供阅读服务的我比较关注的,也是比较期待的,毕竟以后的发展来看电子阅读是一种趋势,我也不想抱着有些分量的图书阅读,而且还有存放搬运的诸多问题。

能有一个封闭的阅读环境应该是理想的,避免各种干扰因素;
阅读屏幕最大程度上适应眼睛,降低眼睛疲劳度与对其的伤害性;
能够很方便的在上面写写画画,并能够自动归档;
能第一时间提供电子书购买;
阅读体验的进一步提高(阅读图书管理-包括线下实体书管理(条形码),进度管理,阅读提醒…)

 林林总总的关于阅读服务类的产品写下这么多,当然这些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出发,也许这些基于个人的看法是极其小众的,但是这些需求确实是我自己很需要的。非常期望提供阅读服务类产品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