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一共读了 23 本书,重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还有钱钟书的《围城》,这些书就不做推荐了,都是好书,也经常被推荐,属于那种想读的时候就可以拿来读一读的书,每每读来也都会有收获。除此之外,有 6 本书值得季末做个回顾与记录,顺便推荐一番。
– 1. 《芯片战争》 –
临近月末读完余盛写的《芯片战争》,我给它打了 4 颗星,书读起来通俗易懂,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是了解芯片产业史的佳作。讲述芯片史的还有一本克里斯·米勒的同名书,还没有看,会在接下来读一读,看看米勒是怎么讲芯片史故事的。
芯片作为一种关键技术从诞生之日发展至今,其发展史就如战争史一般,过程中有无数的巨头产生,也有无数的巨头倒下,战争如今还在继续,我们也身处其中。
从生活来看,如今我们周围到处环绕着芯片,芯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比如我们每日不离手的手机,我们开的汽车,我们的空调、冰箱等等。如果仔细观察,衣食住行处处都能发现芯片的身影。
我们把以芯片为基础的现在称为信息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都离不开芯片。一个小小的芯片是怎么发展到如今的?从数之不尽的沙子到芯片都需要些什么技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都是谁?咱们在芯片这个产业链中是什么状况?为什么华为拥有 5G 通信领先技术与芯片设计能力,但华为的手机却没有 5G ?我们听到的美国对咱们的制裁有多少事关芯片?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或获得启发。
书中在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对身在战争中的对手之间的各种选择以及竞争策略也有不少着墨,伴随的就是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国家的决策,以及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所对应的阶段性结果,这里面的有些人有些事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江上舟在作者的笔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英年早逝。每个时期都有有情怀、有目标又做了不少实事的人,当然也少不了龌龊的的人所做的勾当。
书中有些地方有些出入,但不碍对整个芯片产业链的了解。从商业和市场这个主线看很精彩且通俗流畅。如果对芯片想要了解一番,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 2. 《金榜题名之后》 –
这本书也是近期读完的一本,我自己的感觉一般,书中谈论的内容属于有孩子家庭比较关注的范畴,探讨大学生金榜题名之后,从大学这个迷宫中走出来后,就到了不同的出口,进而产生分化,迷宫中发生了什么?
作者假设一流大学中的寒门学子面临文化障碍,从家境、自身的投入和方向选择这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希望得出大学生毕业后出路发生分化的机制。作者将大学生上大学的实践分为「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进行调研,得出以目标掌控模式上大学的学生之所以能以这种模式完成大学学业是因为这种模式是根植于阶层习性的文化技能,并部分导致出路优势的分化。
我读着一般是看到用「阶层」这种大词,一方面这有些太宽泛,另一方面书中也没有太多阶层的事。在我看来,对于绝大部分的家庭来说,可能区别在于父辈们多走了一阶楼梯,有了一层楼梯的经历,而有些人需要自己爬一阶楼梯,自己开始总是困难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如果按照书中的分类,属于直觉依赖模式,大学四年无所事事,对于成绩以达到 60 分为追求的目标,剩下的就是瞎玩了,现在想来浪费了大好时光,这些暂且不表。其实当时没有任何人给我介绍大学这个迷宫中的一些规则,或者一些潜意识中大家默认的行事方式,同样读过大学的父亲也没有在这方面跟我提及丝毫,现在想来当时之所以不会提及这些,是因为当时大学还是统招的。我从小听到都是「现在好好学习,上大学就轻松了」这样的或者类似这样的话,包括现在我时不时依旧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给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不合时宜的。
读着一般还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书中介绍了大学迷宫中的一些可能性及一些规则,以及通过个案访谈汇总得来的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实践,相信能给刚刚金榜题名的大学生一些参考,尤其是一路从大部分时间以辛苦学习为主走来的大学新生(或者说那些小镇做题家),相信这些能尽快让他们渡过不适期,尽快确立自己的新目标并为之前行。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将来如果孩子考上大学,我应该尽早就大学中的种种,将之展现在孩子眼前,以增加孩子的信息广度,供他参考使用。而且也要纠正「现在好好学习,上大学就轻松了」这样话语给孩子造成既有认知,学习相对高中可能会轻松,但玩法却不仅仅就学习这一种了,至于目标永远是重要的,因为它是你可能到达的航标。
在金榜题名之后,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读读这一本书,相信会有所收获。
– 3. 《上学记》/《上班记》 –
这两本书算是何兆武先生的自传,也可以说是何老对过往的回忆,分为《上学记》和《上班记》,这两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国内出版了《上学记》,《上班记》出版的可能性很小了。
上学记是何老求学时期的一些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生活困顿、战火连天、求学不易…… 。老师不容易,学生也不容易,在这些种种不易中我反而觉得何老求学那个年代是真幸福,大师级别的老师和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幸福之源,这本书何老在讲述自己的幸福,记录那些难以忘记的美好。
上班记是何老工作时期的一些回忆,回忆了何老工作生涯的那些人和事,何老做过北图编目员,做过老师,在中科院历史所工作过,后来何老又回到了清华大学,上班记读起来五味陈杂,不宜多言。
这两本书是可以随时拿起来读一读的书。
– 4.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我在 4 月份重读了这本书,读完后购买了这本书的新版本,接下来会读一读看看有哪些更新的内容。
对每一个家里有孩子正在读书的朋友,当我们聊起孩子的学习时,我多半都会推荐这本书给朋友。这本书可能有些被书名耽误了,它主要是讲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不管是不是学生,如果想要学习,我觉得就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当然如果你日常承担辅导孩子学业的任务,我觉得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可能能稍微抑制你辅导时的那种暴躁。当然,我尤其觉得老师都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孩子很长时间都在学校接受教育,读这本书会让老师变得更优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丹尼尔·T·威林厄姆写给老师的书。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里面的一些原则颠覆了我的日常认知,比如我是伴随着听着「你要多动动脑子、你要认真分析、你要多思考……」一路走来的,我也就经常脱口而出并让对方多思考,好好分析,过过脑子之类的,也认为这是学习的良方并鄙视死记硬背。
但书中不这么说,书中告诉我:「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如果想要锻炼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是需要事实性知识支撑的。”死记硬背“是必要的,提前教授事实性知识也是必要的。」接下来作者娓娓道来为什么是这样,我一边拍着大腿一边狠狠的鄙视自己为啥就没有朝这方面有一丝丝的思考(没有这方面的事实性知识)。
类似上面的原则其实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理解这些原则会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和思考。光有原则太空泛,所以书中在原则下也提出了一些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比较关注的问题,并在书中基于这些原则给出了解答。
下面列举一些问题: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老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持续地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老师怎么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种感觉呢?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某某年级掉队现象?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记得牢,有些事情却记不住呢?题海战术有用吗?练习为什么重要?哪些内容值得练习?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在对孩子的学习上与其焦虑,不如读一读这本书,看看其所讲的是否能够帮助到孩子,并缓解自己的焦虑。
– 5. 《亚当夏娃在拂晓》 –
这本书在《顾衡好书榜》中顾衡老师曾提到过,顾衡老师讲书还是挺精彩的,但有些神秘,我觉得这本书的译者很可能就是顾衡老师,有点八卦了,咱们还是回到这本书。
书中的观点很不正统与标准,比较大胆,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比较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读到很信服的论证,只是读到有这种可能性,或许在当时的环境与进化的阶段我们确实是混婚的,但可能当我们开始讲故事之后,可能混婚这种行为就逐渐消解在故事中,然后就完结了,但我们还在演化中,未来是什么样谁知道呢……
上面是我读完的直观感觉,书的大体内容是追根溯源人类两性关系的漫长演化历程,时间跨度很大,从史前、狩猎采集、农耕到当下,由两性关系扩展到其对应的组织、饮食、育儿、人际交往等等,作者在追本溯源中基本上把同行牛人都喷了一遍,这挺有意思,对两性关系演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观。
注:每本书的豆瓣截图中的评分都有实效性,是我在写的时候截取的,现在可能已经变化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