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服务类产品的思考

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存在的,知识及自我提高往往通过阅读思考得以获取,随着个人电脑普及与互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发展,传统阅读中书、报纸、期刊杂志也开始搬向个人电脑及我们的掌中,于是在这个进程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各个阶段的产物及服务,同时阅读内容的产生也由运营提供,丰富为用户产生内容(UGC),这使得草根自我展示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阅读的内容以爆炸指数进行增长,这个过程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资讯类门户,电子书(hlp,chm,pdf),网络连载图书,博客,掌上电子书(umd)等。于是孕育而生了很多各个阶段的阅读服务或者工具,还留存在记忆中如下:

Adobe Reader (阅读pdf的工具)
新浪新闻(新闻资讯类门户)
起点中文网(催生了网络写手及大部分YY作品)
抓虾(聚合内容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豆瓣读书(发现,同好,笔记、比价,书单…)
掌上书院(umd阅读工具)
Google reader(简洁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鲜果(联播,读书)
掌阅(掌上阅读)

当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从日常来看依旧会使用各类工具进行阅读,但常用的目前有Adobe Reader,豆瓣,鲜果,掌阅。从工作上来讲,必要的pdf文档阅读应该还会继续持续,资讯类的门户信息我看不过来,鲜果频道订阅足够我阅读资讯新闻类内容,抓虾貌似火热一阵后就沉寂了,很好的google reader不少时间会受制于强大的GFW而降低体验,鲜果横空出世,可以更换google reader了,豆瓣读书可以通过评价,笔记,比价等服务选择值得阅读的书,掌阅在阅读chm电子书还可以接受,所以最近常用的就这4个。

从阅读需求来讲,我把他分为两类。一类是书籍,另一类是针对各行业的短文、资讯或者连载。杂志对于我来讲很少有这类需求,这里就不谈了。基于这两方面的需求,针对日常使用的产品,相对比较切合个人需求的就是一直很努力的鲜果提供的服务鲜果联播与鲜果读书,就结合现在的鲜果和自己的需求来谈谈自己期望获得的服务。

先来说说鲜果联播,这类基于频道订阅类的阅读通常其内容相对较短,加上日益爆炸的信息量,那么基于订阅的频道或者根据订阅频道的相关性,如何获取有价值的阅读是我首要关注的;其次对于产生共鸣的或者需要留存的内容能够沉淀为一个可供管理的知识库;其三在终端智能设备日趋普及的情况下,各功能的一致性也是比较看重的;其四,以收藏同好之间缺乏基于鲜果的互动与分享。

目前基于订阅类的阅读服务基本上都是以时间线来展示的,由于基于订阅阅读的不连续性,往往会错过有些值得阅读的文章,是否可以考虑类似google或者百度竞价排名广告方式,结合用户行为分析,阅读量,分享,收藏等进行二次内容分析,给用户提供关联性价值比较高的阅读文章,所不同的是搜索引擎提供的是关联性广告(不说百度了),鲜果提供的是阅读内容。

目前的个人收藏在我看来就是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知识库,从管理方面来说在分类及搜索查询方面应该给予功能的增强,,其在各种终端的一致性一度并未保持同步(主要体现在离线阅读收藏),目前貌似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阅读的内容都有哪些人也在阅读,我阅读的一类内容都有哪些人在阅读,这些人能够便捷的认识一下,关注一下,顺便再沟通交流一下吗,这些互动应该也是需要的。

对于图书阅读的服务目前渐渐的又由个人电脑,线上或者掌上转入线下,偶尔会进行电子阅读。一般我阅读书籍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 找到值得读的书 -> 2 哪里购买便宜 -> 3 购买 -> 4 阅读 -> 5 过程中在留白及内容画画写写(记笔记,实践,写文章)-> 6 获取初步知识积累 -> 7 回头在书中寻找解决办法 -> 8 加深知识获取。

按照这个过程来说,目前提供的各种读书服务能很好的解决1,2,3,4,7,8。由于读书服务过程的不封闭性,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心理及专注性,6的效果就很不理想了,再加上目前不能很好的处理5,导致6进进一步的不理想。7能够依托于数字化信息检索要比在书中找效率高很多。

如何解决好5这个比较重要的阅读体验环节是提供阅读服务的我比较关注的,也是比较期待的,毕竟以后的发展来看电子阅读是一种趋势,我也不想抱着有些分量的图书阅读,而且还有存放搬运的诸多问题。

能有一个封闭的阅读环境应该是理想的,避免各种干扰因素;
阅读屏幕最大程度上适应眼睛,降低眼睛疲劳度与对其的伤害性;
能够很方便的在上面写写画画,并能够自动归档;
能第一时间提供电子书购买;
阅读体验的进一步提高(阅读图书管理-包括线下实体书管理(条形码),进度管理,阅读提醒…)

 林林总总的关于阅读服务类的产品写下这么多,当然这些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出发,也许这些基于个人的看法是极其小众的,但是这些需求确实是我自己很需要的。非常期望提供阅读服务类产品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EOF-

 

读书与买书

来回的奔波加上临近的国庆节,索性就在郑州的家待着等过完节了。最近一两年每次回来如果没什么可带动就会带回来一些以前购买的图书。购买的很多图书都是没有阅读的或是草草看看的那种,或多或少的总是给自己一些理由然后就将购置的图书搁置起来了。最近阅读欲望比较强烈,恰逢这几天看电视又看了一期《文明之旅 — 杨义-读书之乐》,又不能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于是捡起来开始阅读,最近在看的几本书是《用户界面设计与开发精解》《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三本,都属于很早之前买的书,以前草草的翻了翻,并没有很好的进行细读。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网络或多或少的会应用这些书里的一些知识,这通俗上来讲就是野路子,能够有一定的应用,该用的地方没有用不该用的地方乱用,对于基本知识及归纳良好的体系方面则不如书中所讲。

由于很久不怎么这样看一本书,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是在电脑上看书,在平板上看书,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不容易进入阅读状态的,遂采用钢笔与笔记本在阅读时进行笔记的记录与写写画画,这样效果就好很多了,阅读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进行练习书本上的知识点,再结合以往做的项目进行比对,这样的收获确实不小。看来这样的阅读要持续的进行,每天阅读一点点,日积月累收获就会很大。坚持!

近几年没有买过书,不买的原因之一是不再想每次搬家都让一大堆书跟着自己运转,其二是能够通过网络很容易获取电子书籍。所以最近几年基本上都是下载些电子书籍进行阅读,电子书籍的阅读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阅读环境的影响,阅读的感觉跟阅读实体书有所不同,再就是不是很好进行笔记的记录跟写写画画,对于技术类的书籍阅读电子书籍在练习上会好一些。如果加强书籍电子化(书源与合理的价格),阅读记录与备注的便捷性,这样做很多行业会有很好的应用,第一个感触就是现在的孩子背的书包不再有现在这么沉重了。

在现在还是实体书阅读自来感觉比较良好的时候,也可能是一直阅读电子书籍产生的审美疲劳,今天从当当上购买了一些书,根据制订的阅读计划(每天至少读10页),持续的读一读吧。今天购买的书籍有《遇见未知的自己》《怪诞行为学升级版》《失控》《黑客与画家》《浪潮之巅》《数学之美》《程序员修炼之道》共7本。

 

RFID系统介绍

RFID的基本介绍见这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RFID技术作为数据采集及自动识别环节,相对于条形码(一维码和二维码)其使用电子标签作为信息采集及自动识别的载体。应用环境及应用的目的不同,其系统组成在细节上会略有不同,但对于应用场景来说,基本上都包括以下这几部分:

  • 标签
  • 标签读写器(桌面、手持等)
  • 电脑(工控机,嵌入式微机等)
  • 应用系统(数据采集及自动识别+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数据存储+数据应用)

 

基本上一个RFID系统需要由上面几部分协同工作,通过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进行数据的通讯及传输,完成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及用户需求。如果涉及到自动控制部分,如自动门、自动储衣柜等这些设备,一般还需要通过对数据采集的判断由系统驱动门或衣柜的自动开启与否。

RFID技术近几年依托物联网的火热着实火了一把,各行各业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随着电子标签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用RFID技术作为数据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融入系统变为可行。一般在选择使用RFID电子标签作为数据采集与自动识别的载体首先要需要考虑应用场景中的电子标签是否可循环使用,并且在流程中需要在电子标签中保存一定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建立RFID系统就优于条形码或其他自动识别技术。

开发一套RFID系统首先要了解其系统应用场景,在应用场景下选择或设计合适的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有时候还需要布置测试天线是否满足需求。这部分通常叫做硬件选型,在硬件选型的基础上,针对该硬件组合定义读写数据接口,完成数据的生成与自动识别测试。一般在应用级别上都是建立在读写器层面上的,读写器提供有SDK或API,可直接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通讯。剩下的部分就跟软件系统的开发没太大的区别了,一般会涉及PC端的开发,手持PDA的开发,再加上数据的存储就构成一个RFID系统了。

总的来说,不论系统的大小,其涉及到的开发知识还是不少的,有嵌入式开发相关知识,数据库开发相关知识,客户端开发相关知识,GPS相关知识、无线通讯相关知识等不少的东西需要掌握。除此之外硬件选型上也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像自动识别距离、环境恶劣程度、会不会对现有场景内物品产生干扰、需要怎么样的封装等等。在这两项基础上还得应对变化的需求,需求总是变化的。

简单的对RFID系统介绍这么多,以后再逐步介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RFID的应用就是二代身份证,里面就有一个电子标签。还有比较常见的高速ETC收费也是一个应用。

 

最近的状况

虽然拿到了Offer,但最终还是没有去前面文章中说的哪家面试过程有点意思的单位,其实一切都还好,薪资尚可,福利尚可,接触的人尚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提不起前去的兴趣,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下一份工作。

最近一直在老婆家陪儿子,中间有时间就读读书,不想一下在家待了3周,中间断断续续也在想下一步要做什么,并梳理一下这些年所工作的一些项目,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实经历过的很多项目都有很多能提升及改进的地方,回过头想想工作过的单位与参与的项目产品,站在现在的角度回头再看,还是有不少感触的。这应该就是这么些年下来积累的经验。

在升级的项目进度有些滞后,最近心态上波动比较大,很多时候不太容易进入很好的工作状态,索性就先搁置一下,完善文档,看看书,每天做一点事情,时间长了就有效果了。

每每想起最后的这份工作,明明是能够做成的东西却导致现在这样的状况,基本上可以说是放弃了,非常的可惜,稍作总结或许以后自己会做下去:
1、管理者对要做的事情要有充分的认识,做拥有资源范围内的事情,太多的想法会让整个团队无所适从。
2、要真正的做事,要稳定踏实的想要做一份事业的,大跃进式的发展是要不得的,幻想能够很快有N千万的收入这种思想要不得。
3、要持续稳步的改进产品,无论产品多么小,也有很多改进及创新的地方。
4、先要想着怎么养活自己,然后再想发展,要尊重团队成员,每个离开的或者新加入的成员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公司的每个成员。
5、一拍脑袋及无任何依据的对产品线的发展及营销是万万要不得的。

 

Android国内各个市场发布应用总结

时至刚才,这次所发布的各个市场全部通过审核,通过这次的发布过程,可以对国内各大Android市场的状况做一下简单的总结。这次发布的市场分别为:安智、安卓市场、应用汇、智慧云、机锋、N多网、联系乐商店、应用宝、网易应用,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大部分比较主要的Android市场了。

1、从审核效率上

应用汇、机锋、网易应用审核的效率相对较快,安卓市场、智慧云,N多网,联想乐商店、应用宝属于第二梯队,安智审核时间相对最长。

2、从提交便捷性上

基本上提交起来都还算便捷,就是各有风格,基本上都包括填写各部分的资料,个人比较喜欢应用汇、安卓市场、机锋的提交及管理。

3、市场下载归类交互等其他

在所提交的这些市场上,除了联想乐商店没有统计数据外,其他都有统计数据,其中腾讯的应用宝貌似直接给一个1000的下载数,智慧云也会给一个初始下载数,其他市场还算尚可。这里对于N多网的作品归属感觉严重需要修改,将互不相同的作者的app归为同一人所有,这个有点不理解。基本上在发布过程中都会有各市场对于发布app状态的Email回复,安智是没有的,所以要经常自己去看看是否通过审核。一般在审核通过的第一天会有不少的下载数量,这样从一方面告诉我们要经常更新自己的应用。

4、发布要注意的地方

截图一定要认真一点,因为各个市场对于截图审核还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干净的,不带其他相关竞争图标的截图是很关键的,通常使用480×800分辨率,截图不要带机器的外壳,也不要启动豌豆荚等这些无关你应用的其他应用,应该准备png和jpg两种格式的图片,这次修改的很大程度上都因为截图导致审核的延迟。有些市场在提交的时候会过滤敏感数据,所以在提交说描述不规范的时候,请检查描述中是否含有敏感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