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过年杂记

一年一度的春节算是基本过完了,可能在北方的一些城市过完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这个年。今年的整个春节假期在两个地方度过,放假前媳妇提出今年回她家过年,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一次由于我生病而不得不在她家过年之外并没有在她家过过年,这一提出那肯定支持。我们二十八放假,比媳妇早一天放假,买了买东西,二十九中午开始启程,下午就到媳妇家了。

城市中的年味早不少年就不再存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会有同样的感觉,同样都是被雾霾笼罩的都市,而过年是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其实我也想不起来城市中的年味到底啥样,仅有对年味的零星记忆停留在小时候农村老家以及伴随我长大的大西北的北山林场和名为平安驿的县城。

如今在相距不到 200 公里的两个城市中过年没有太大的区别,休整到第二天,大年三十晚上去早已定好的饭店开始年夜饭,每个人间断性的摆弄着手机,说着话,照顾着孩子们,一如既往的不看春晚,孩子们会开始领到压岁钱,饭毕后回家,继续间断性的摆弄着手机,带着孩子们在屋里闹一闹也就睡了,在今年全面禁放鞭炮下还是能够听到零星的鞭炮声,三十就这样过去了。

初一,开始拜年走亲戚,记忆中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通过春节假期走亲戚拉拉家常说说在外点见闻趣事,其乐无穷,当然有距离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如今却已感受不到。亲戚们喜欢打牌,平常也相聚频繁,所以趁着过年早早的就去牌场了,或者去转悠了,走亲戚成了一种过场,不喜。初二延续初一的事情。

在这两天的间歇中,媳妇和孩子的姨带孩子们就去逛公园逛商场游玩了,我趁着这时候与晚上睡觉前就能看会书,间断中先读完了《斯通纳》,又读完了《夹边沟记事》,这是两本让人略感沉重和压抑的书。前者讲述了「斯通纳先生」平凡的一生,在期待与实际的落差中探索自我,内心终达极致却又在孤独中终其一生,有执着,有爱,有认同,有怜悯,有信任,有死亡。后者讲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在夹边沟农场改造的纪实故事集,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这之后我又重读了一遍《黄金时代》。

初三中午开始返回,于下午到家,妹妹妹夫一家已于初二到家,晚上准备饭菜,大家围着桌子算是一起吃了这边过年的一个团圆饭,第二天计划去逛庙会。初四等孩子们收拾妥当已近 11 点,出门后一路向东开去,在中途有摘草莓的地方,孩子们看到非得要先摘草莓,于是停下摘了一阵子,赶到地方先找吃饭的地方,去朋友家推荐的地方处于关门中,最终去了第一楼,人真是多,都快 14 点了还是拿到号后等了一段时间,吃完后孩子们嚷嚷着困了非要回家,说好的是去逛庙会,结果就吃了个饭就回去了。

初五妹妹一家返程,剩下的时间给郑州这边的亲戚拜了拜年,在家休息与跟孩子玩了,年这就算过完了,初七由一天的会议开始进入工作模式。

这样的过年方式好像已经好几年了,越来越感觉没有什么意思,没干啥事却觉得挺累,这是一年中所有假期我最不期待的一个假期,或许下一个年要尝试改变一下。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2016 年阅读回顾和我的书单

每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都会记录一下阅读的书单,这个行为开始于 2014 年初记录 2013 年的书单。以前记录后会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从今年起放到这里。翻了一下博客,比较尴尬的是并没有找到 2015 年的记录,在这篇略作补漏。做这个记录是形成阅读的轨迹,在一年结束后方便自己对阅读的回顾,如果恰巧我觉得不错的书你看到后读了也不错,这会让我很开心。

简单回顾

下面的图是我的阅读轨迹图,在 2016 年一共读了 88 本书,其中实体书 7 本,81 本是通过微信读书阅读的电子书,实体书占不到 8%,阅读的书较去年增加一倍多,电子书阅读总时长为 711 小时,平均每天阅读时间接近 2 小时。比较大的变化是在以电子书作为阅读主要方式后,阅读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得益于阅读的便捷性,每天总是可以抽出时间读一会,累积下来就很可观。

readtrajectory

我自己大致上分了分类,共分为 12 类,其中以经济管理类看的居多,近两年没有读过纯技术开发类的书籍,从 2017 年起应该增加这种类型的阅读,阅读纯技术开发类的书,在目前对我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有块级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实践,实际上这两年并不太具备这样的块级时间,2017 年尝试能否做些调整以适应碎片时间段状态下的开发实践。

以上大致就是我 2016 年关于阅读的回顾,下面是读完后我觉得不错的书,供参考,最后有整个年度读的书的完整书单。

读着不错的实体书

实体书中《故事》与《大教堂与集市》是非常不错的两本书,《故事》以电影剧本讲述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大教堂与集市》讲述的与开源运动有关,如今开源对软件开发与互联网已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处在这个行业的我们应该一读。如果你想站在当下看看未来,可以读读《机器危机》和《人工智能时代》,通俗易懂。

读着不错的电子书

电子书读着不错除了书本身以外,排版和内容编辑上有很大的影响,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不少书错别字还是不少的,而且有些书指出有图但是并没有,有摘要的以点划线隔开等等诸多影响阅读的因素存在,但随着对微信读书的使用,慢慢这些情况都在变好,下面的列表中是我读着不错的电子书。

《思考,快与慢》 《沸腾十五年》
《一九八四》 《习惯的力量》
《独裁者手册》 《动物农场》
《乡土中国》 《零售的哲学》
《浩荡两千年》 《腾讯之道》
《商业的本质》 《赢》
《演讲的力量》 《父与子》
《人生有何意义》

按不同分类的全部书单

对 2016年所有读过的图书简单的分了一下类,一共分了 12 类,排名不分先后,列表如下:

艺术(1)

《故事 :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历史(2)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

哲学(2)

《清醒思考的艺术》

《人生有何意义》

经济管理(25)

《思考,快与慢》

《沸腾十五年》

《微信力量》

《微信思维》

《动物精神》

《病毒循环》

《如何改变世界》

《习惯的力量》

《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

《番茄工作法图解》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物流信息系统》

《零售的哲学》

《另一个欧洲》

《产品经理手册(第4版)》

《浩荡两千年》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腾讯之道》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创新者的思考》

《从零开始做运营》

《商业的本质》

《赢》

《游戏改变世界》

《生活中的经济学》

文学(16)

《乖,摸摸头》

《尘埃落定》

《边城》

《一九八四》

《一花一世界》

《动物农场》

《悟空传》

《瓦尔登湖》

《时间移民》

《一个人的朝圣》

《文化苦旅》

《唐诗三百首》

《丰乳肥臀》

《输赢》

《檀香刑》

《闲暇处才是生活》

政治(1)

《独裁者手册》

传记(3)

《微信帝国:张小龙的内争与外伐》

《毛泽东传》

《四十自述》

科普(7)

《时间简史(普及本)》

《计算机:一部历史》

《识茶·泡茶·品茶:茶道从入门到精通》

《奇点临近》

《大教堂与集市》

《机器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

社科(7)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乡土中国》

《深度学习的艺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及应用》

《季羡林谈写作》

《版式设计法则》

《物种起源(经典超译本)》

医学(4)

《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室)建设管理规范》

《药店生态位》

《医院临床营养科建设管理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

心理励志婚恋两性(17)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开放的智力》

《拆掉思维里的墙》

《自控术:如何管住自己的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

《演讲的力量》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梦的解析》

《当下的力量》

《人性的弱点》

《主宰演讲台》

《凸法则》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秘密》

《力量》

《魔力》

童书(3)

《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少儿版)

《西游记》

《父与子》

补漏 2015 年读着不错的书

《人类简史》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数学之美》 《创业维艰》
《从0到1》 《联盟》
《学会提问》 《文明之光》
《简约至上》 《万历十五年》
《重新定义公司》 《增长黑客》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我看微信订阅号排版

尽管我这个订阅号目前阅读数很少,但还是收到了一些反馈。非常感谢给予反馈的这些朋友,有反馈才会产生双向的互动交流,紧接着思考,才可能提高。最近有两点反馈,一是太长,二是排版,今天主要说说排版,在说排版前,简单说说太长。

对于太长的反馈源于对「完成第一次公众分享后的 4 点收获」这篇文章,朋友对「太长」给出的建议是分篇,这对我目前是一个很好的可供使用的方案,下一次如果太长将尝试采用这个建议。对我自己而言「太长」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我现在写不短,这也是我尝试通过微信订阅号的写作练习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够将事情很简短的描述清楚是很有趣的事也是我想要做到的事。

下面说说对微信订阅号排版的一些想法,对于需要正式一些要提交的文档的排版以前写过「让你撰写的文档看上去更好一些」,在此微信订阅号中回复数字 1 可进行阅读。

在微信订阅号中用户获得的资讯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图文消息,图文消息的展示一般会有排版的要求,在我看来排版是为了能够让用户在阅读的时候更舒服,获得更好的体验。

审视组成图文消息的所有元素是排版的基础。排版是针对主体,这个要传达信息的本身而进行的,当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后,审视一下组成这篇文章的各个元素,看看是否存在很吸引眼球但又与你主体想要表达的无关的元素存在,所有的元素都应该以为主体增光添彩为目标,要辅助读者理解要表达的想法,允许有达到特定目的的元素存在,但要尽量在主体表达之外,在这里可以多想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比如主体是以文字完成你要传递的信息,为了增强文字表达的效果,配了一些图,如果图跟你文字表达完全不能产生关联,而这些图又因为设计良好很吸眼球,我认为这会对主体产生干扰,必定不会有好的排版。比如主体是创作的漫画,结果配了一些光芒四射的很突出的大字,这同样也不会有好的排版;再比如创作了一篇忧伤的文章,却配了一首欢快的曲子,这同样有些糟糕。

在基础之上,对于大部分微信订阅号,简单的做到两点基本上就可以有不错的体验:一定的行间距和一定的字间距,这样做会让读者通过屏幕阅读起来感觉不那么拥挤,如果配的图、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又增强了对文字表达的理解,这一定会让读者获得好的体验。

除此之外更多的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摸索,可能基于用户特征,可能基于用户反馈,可能基于图文消息的逻辑结构,也可能是针对文字中的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之间醒目标注区分等等,通常情况下对于排版这方面的在意程度并不是很强烈,而且对于排版每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我的做法是尽量保持简洁。

最后说说排版中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些做法:

  1. 段落的首行不要缩进,这样能够有效的利用移动设备的屏幕,这毕竟不是正式要输出的公文;
  2. 首行不缩进的基础上,增加段落之间的间距,可以在每个段落间空两行,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的段落;
  3. 如果采用标题建立层级的文章逻辑结构,可以对标题做强调或有效美化,以便于用户迅速了解文章要表达的逻辑结构,对于想强调的内容也可同样这样处理;
  4. 在图文最后放置引导用户关注、分享的信息应该更好,这就像交女朋友,一见钟情是极少的,就算是先上车后买票那也得有个对双方都记忆深刻的过程不是。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号排版的三种方法

好的排版可以使人更舒服的阅读你的内容,完成对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创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排版是必要的。目前我了解的微信公众号排版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原生态、三方工具、个性化定制。

原生态

原生态就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提供的图文消息编辑器来完成排版工作,通过编辑器上方的工具条和右边多媒体按钮组完成排版工作,目前我使用这种方法完成排版,基本上满足我的使用,我的公众号内容主要是由文字组成,对于排版使用编辑器提供的功能很少,我通过以下的方式完成排版的工作。

1. 先在电脑上完成文字的编写;

2. 填写文章标题及设置题图;

3. 以纯文本的方式将内容粘贴到图文消息编辑器中;

4. 段落的首行不缩进,使用编辑器「行间距」按钮调整段落行间距为 1.75 ;

5. 段落间以两个空白行进行分割;

6. 末尾放置公众号二维码「正如在本文最后放置的二维码」。

 

经过这 6 个步骤后,就完成了排版。如果能直接使用编辑器略微增加点字间距,将字体颜色略微变淡一点可能阅读起来更舒服一些。

三方工具

有排版的需求自然就有解决这个需求的工具产生,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排版,有很多的第三方工具,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微信排版」能找到一大堆工具可供使用,这类工具一般提供各种样式的模板、元素以供选择使用,可在图文消息的头部尾部及各个段落选择不同的元素及样式完成排版,同时这类工具一般也提供一个编辑器来供实时查看效果,自己达到满意后,将第三方工具编辑器中的内容复制到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编辑器中即可。

如果要用第三方工具来完成排版,将搜索到的工具逐一尝试,选择自己用起来最有效率的即可,多加使用自然就纯熟,在能够轻松驾驭内容之上,可选择用工具点缀内容,提高整体的美感。

个性化定制

还有一种,就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了,个性化定制需要完成两部分的工作,第一是要请设计师设计个性化的排版,第二是在微信公众号中实现个性化定制。

设计这部分就不说了,通过沟通交流设计师会完成的很好,当然也可以自己完成设计,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在公众号中实现设计师的设计,这需要懂一些开发技术,由于微信公众号是以网页进行展现的,所以要懂一点网页设计开发技术,需要了解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CSS(层叠样式表)。

主要工作是用 HTML 完成图文消息文档的结构及内容,在文档结构各个元素上应用 CSS 达到与设计师设计的具有相同的效果,这部分的工作其实就相当于第三方工具中的提供的模板,只不过这个模版是个性化的,属于自己独有的。

举个例子,比如可能每个段落的行间距为 28px ,字间距为 1px,字体颜色为 #646464,字体大小为 15px,内容在边界内换行,阅读起来会更舒服一些,我需要给每个段落的 HTML 标签 p 增加 CSS 样式。

threestyleforwechat_03

将这些增加了样式的网页代码粘贴到微信图文消息编辑器中,发送到手机进行测试修正,最终达到跟设计的效果一致,这篇文章的排版效果是按照上面所描述的,对比以前的文章阅读起来是不是要略微舒服一些?

实际使用中将设计转为网页还是有不少工作要做的,如果确实有需要个性化定制,这部分工作可以请开发工程师来帮助完成。每次都这么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考虑将排版自动化,可以使用脚本程序将你用于写作工具生成的网页中的标签替换为你定义的 CSS,并对应的引入 CSS 中使用的资源,这样就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排版。

平常阅读中碰到的公众号中使用工具的比较多,原生态的也不少,自己个性化定制的略微少一些,不管怎么样,在我看来好的排版能够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更舒服,获得更好的体验,从内容主体出发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完成第一次公众分享后的4点收获

同客户「用户」交流的次数不少,在企业内部也有过不少的交流分享,但在公众场合向大家分享则从未有过,借今年河南省互联网大会,在2016年11月10日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面向公众的分享,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第一次,一般第一次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也未能幸免。如果给自己的这次分享打个分,以 10 分制来记,我给自己的打分介于 3-4 分之间,离及格尚有一些距离。当然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就这样从内心排斥状态下开始了,一旦开始,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其实跟你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而分享「演讲」这件事是值得每个人去进行尝试的。

在面对超过 1000 人的会场中,站在台上对我来说其实挺难的,最终我站着台上,讲了一些,然后下来了,完成了这个过程,我得先给自己一个赞。给过自己赞以后,我想说说围绕这次的分享前前后后的一些体会与收获。

1. 你认为你不能干的事其实是能干的,你认为你能干好的事却往往干不好

在得知需要做这么一次分享时,从我内心来讲是排斥的,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源自内心的恐惧,从心里认为自己是不擅长做这种分享的;其二是这次的分享的内容以目前整个团队在做的产品为基础,而产品还没有进入落地实施阶段,着实没有什么可讲的。基于这两点很早就推掉了这次的分享,但随着会议时间的临近,这事它就演变成为了一项无法推脱的任务了,也就只能赶鸭子上架。

紧接着开始准备 PPT 的内容,并在公司内部进行试讲,不断的根据建议进行修改,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在会议的前一天,我约了电台的专业人士,我同宿舍的同学,请他给予指点。果然需要做不小的变更,伴随着修改并用手机录下后回听,内容的脉络开始清晰简洁起来了。

内容是分享的基础,把这些内容传递给用户,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才是关键,但这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用文章的方式还是用演讲的方式,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这方面没有捷径。对于演讲的方式,同学挑了一些重要的讲给我听,比如:去掉口头语、降慢语速、别慌着持续的说,停顿不会影响什么、适度的走动走动……,并鼓励我说这东西都是你最清楚的,你把你最清楚的东西说出来就行了,这样想想就会大大降低紧张感了。

经过这次临阵磨枪,总算还是上台讲完了。对于上台向公众分享这事,我一向认为我是干不了这事的,也干不好,但其实真的开始以后你会发现你认为自己不能干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干的,相对于经常做的事情,你认为干不了的事情一旦开始尝试之后,你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会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终结果要比你预期中好很多。

相反,认为自己能干好的事情却往往干不好,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往往会站在过去经验积累基础之上产生误判,在自己的舒适区内理所应当的认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往往事与愿违,这在以往的工作中经常碰到。以前在做程序员的时候,在经历的项目中,凡是涉及到类似业务范畴内的项目,在项目开始时总觉得能干的比以前好,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这样,不是进度延后,就是成本太高,质量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这样的例子有不少。

我们会碰到很多自己认为做不了的事情,自己认为和实际上终归有很多不一致的时候,只有试过以后才能知道能不能做,勇于尝试可能会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从而为自己打开一扇新的门。

2. 更清晰与深入的认识要做的事情

这次的分享的内容主要跟现在团队在做的产品有关,经过前前后后的折腾,对产品的认知度更清晰与深入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认知度更清晰与深入,体现在在扩大产品的应用范畴后,整体上反而简洁了很多。对于一个互联网软件产品来讲一旦启动,从功能、商业模式、应用范围等任何一方面都能迅速的让产品变的庞大复杂,要再次让它简洁就很困难了。

借助这次的分享任务,从头到尾不断的重复,向不同的人说产品,结合各种反馈,将各个环节打散,重新组合。引入了人、应用场景,以故事讲述我们的产品能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会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建立对产品的总体认识,然后再进入怎么实现这些应用场景,使得产品不是空中楼阁,是有能够落地的技术与合作方作为支撑的。

对于分享,主要是将内容传递给受众,在这方面没有达到想达到的目标。但在产品建设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时间段能够重复的对产品进行梳理,这对继续开展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当事情趋于变的简洁时,更容易让人理解,使得看上去庞大想象不那么令人生畏,能够更清楚的知道我们现在在哪一步,怎么到达下一步,哪些可能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先期必须要做的。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比以往寻找更广泛的素材,结合各方观点对自己建设的产品查缺补漏,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对要面对的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行业了解到越多,才有可能建设更满足于这个行业的产品,发现行业中用户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能够产生的价值,这样会降低试错成本,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提高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在群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需要各种沟通,相比于文字,说话是每日都要进行的事项,为了能够在群体中更容易被人认可,充分融入你想融入的群体,把话说好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想要说好话就要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在于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有所准备,建立说、听、修正的循环就会提高沟通能力,你要说给谁/听谁说,说什么/听什么,怎么说/怎么听这些是分享中需要考虑的,不同的场合多加练习就会提高沟通能力,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可以锻炼,比如会议、竞聘、工作汇报等等都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机会。

沟通在日常工作协作中无处不在,而且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大,沟通显然占据很大一部分的成本,在刨除采用组织扁平化、减少会议等方式降低沟通的路径长度及层级深度之外,团队整体的沟通能力的高低会极大的提高整体的协作能力,这样的群体更显的亲密无间,团队在同一个频率上产生的叠加是及其强悍的。基于此,以后不但自己要多说说,也要创造机会让所有人都多说说。

4. 会拓宽知识面

在之后的这一个多月时间内,我相继阅读了《TED TALKS 演讲的力量》《主宰演讲台》这两本书,通过系统性的阅读,建立了对演讲方方面面的初步认知,在阅读过程中与我那位专业同学给我说的互相印证,竟然无出左右,这个过程也是挺有趣的。要搁以前很大程度是不会阅读这方面书籍,当开始尝试以后很大程度上你就想了解的更清楚一些,无形中就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能做更多的事情,胡适先生在其《人生有何意义》中对为什么读书说到「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我想对于分享也同样如此。

最后,感谢这次的任务,对自己是一次挑战,收获的目前仅仅停留在知道这里,要想应用仍需要不断的实践,从平常的沟通交流中多加锻炼,慢慢提高,争取早日做到像开车一样,从分解动作学起,最终成为一个老司机。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