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杂记

用微信读书免费读书的基本操作

微信读书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读书工具,使用它最好的方式是购买一个付费会员,目前每周一有会员特惠价,一年仅需 168 元,如果每天都会读书还是挺划算的。如果不想付费,就目前而言,微信读书提供的福利也基本可以让人能够免费读书。

通过无限卡、书币、赠书这三个微信读书提供的福利,基本上可以做到免费读书,其中无限卡和书币是应用于书的道具,无限卡是一种按天计算免费看书的道具,书币是可以购买书的代币,这里的书指微信读书书城中的电子书。

微信读书通过「我」-「福利场」列出了其提供的所有福利,福利从微信读书推出后就没断过,我下面简单的罗列一下跟免费读书相关的福利,这些福利太多了,仅仅要达到免费读书,其实用不了都使用,如果没耐心看这些罗列的福利,可直接拖到最后看简单的总结,毕竟这些福利也是要花成本的,而我们使用微信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福利具有时效性,会因微信读书运营策略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无限卡的获取途径及方式:

  • 阅读时长兑换无限卡(每周阅读 5 小时可以兑换 3 天无限卡)
  • 组队抽终身无限卡(只要成功组队,随机会获得 2 ~ 终身不等数目的无限卡,每周一次的活动)
  • 翻一翻活动(每周二的翻一翻活动可能翻出无限卡)
  • 分享得一天无限卡(每周三会有分享得 1 天无限卡活动,只要分享后被别人查看就完成任务)
  • 周四集赞得 12 天无限卡(每周四的活动,最多能获得 12 天无限卡)
  • 邀请朋友得无限卡(邀请新用户和 30 天未阅读用户回来阅读,每邀请一位 3 天无限卡)
  • 每日一答(选择获取无限卡,只要连续答对 12 题,就与当天答对人数分享100 万无限卡)
  • 读书小队(和朋友组成的读书小队如果完成了积分,有 3 个选择无限卡的机会)

书币获取途径及方式:

  • 周二的翻一翻活动中,有可能翻到书币;
  • 每日一答(选择获取书币,然后连续答对 12 题,就与当天答对人数分享 100 万书币)
  • 读书小队(和朋友组成的读书小队如果完成了积分,有 2 个选择书币的机会)

免费赠书

  • 周二翻一翻活动,最多能翻到 6 本书
  • 周二晚上免费听书馆
  • 周五免费图书馆

这里是分割线,我们其实只需完成下面的基本操作,就基本上能够免费使用微信读书看书了。

由上面列出的福利可以看到,要想免费看书,每周获得 7 天的无限卡就可以了,其实更少天数的无限卡也是可以的,比如 5 天,这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来定。那么我自己觉得最好的选择就是完成阅读时长兑换无限卡这个福利,在 7 天时间读够 5 个小时的书,基本上每天能读 45 分钟就轻松完成,这就可以获得 3 天无限卡。周三的分享得一天无限卡这个也很容易完成,分享一下随便找个人点击打开就能够获得 1 天无限卡。周四集赞得 12 天无限卡中最省力的就是分享其中的一个集赞卡,找到两个人为你完成赞,就可以获得 2 天无限卡。

  • 阅读时长兑换 3 天无限卡
  • 周三分享得 1 天无限卡
  • 周四集赞一张卡得 2 天无限卡

完成这三项内容其实就已经满足大部分人免费看书的需求了,毕竟有了 6 天的无限卡,再参加组队抽终身无限卡的福利或者参加一个读书小队的福利即可获得远远超过 7 天的无限卡了。

无限卡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在时间内可以无限阅读书城中的书,其实在微信读书一开始也是这样的,但现在并不是能看书城中所有的书,有一些书并不能用无限卡看,那这部分书怎么看呢?答案是积累书币,用书币购买。

书币可以通过充值获得,这里说的是免费,所以充值就不说了,那么如果想要积累书币,可选的就不多了,目前只能从翻一翻、答题、读书小队这三个福利中获得。

翻一翻这个福利像抽盲盒,得看运气,这个不用太在意,翻到了也就翻到了,没翻到也会翻到能免费领取的书或者无限卡。

每日一答的答题我个人觉得应该选择获得书币的选项,然后进行答题,每天 12 道题,既可以看看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全答对了又可以每天分得 2 ~ 4 之间不等的书币。

加入读书小队完成一定的积分,也可以获得 8 个书币。

书币的获取目前就这三个福利活动,这样获得的书币在微信读书中被记录为赠币,目前只要是微信读书书城中上架的电子书,都可以用它来购买,也包括用无限卡不能看的书。对于免费读的人应该完成这三项福利活动。

另外多说一句,赠币是有时间效期的,在效期内如果没有消费,是会作废的,会直接从你的账户余额中扣除的。有没有避免的方法呢?目前还是有的,你经常性的可以用书币买书赠送给自己的小号或者不读书的朋友,让他不要领,这样超过时限后系统会判定为未送出,书币会原路退还到你的账户里。

除了无限卡和书币,微信读书还有直接免费的赠书「包括音频书」福利活动,每周二和周五会有一波,周二的是可听的书,周五的是电子书,这个就不多说了,看到中意的分享后让别人帮个忙也就免费获取了,赠的书就相当于你自己买的书,有没有无限卡都可以读。

经过上面的操作,基本上就可以用微信读书免费读书了,简单的总结一下:

坚持每天读 1 小时书,阅读时长换 3 天无限卡;周二翻一翻随便翻一下;周三随手分享一下得 1 天无限卡;周四为一个积攒卡集 2 个赞,得 2 天无限卡;周五领取免费赠书;周六可参与组队抽无限卡活动;参加或组织一个读书小队,积分兑换奖励;每天挑战答题积累书币。

其实这么一看也还是要做不少事的,是不是感觉有些麻烦?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劳永逸是你应该充个会员,这也是微信读书团队的主要目标之一。换个角度来看,所有的这些福利活动都是微信读书运营推广这款产品的策略和方式,而且相对还是比较友好的,这里没有说每个福利活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因为所有的福利活动都有很大的趋同性,基本都是分享后别人点击打开就算完成了,有些做个分享操作后返回也算,这对于现在使用手机的人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一些标准操作,只是有些应用有些鸡贼,而目前微信读书还是相当友好的。

常听到有人说「我每天没时间读 1 小时呀?…」 其实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比如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而且不方便看的时候还是可以听的,听的时间也会计入阅读时长,但听书每周最多被计入 2 小时阅读时长。

就说这么多吧,可能有所遗漏,发现后会在留言补充,也欢迎朋友们留言补充。我自己打算组一个读书学习的群,喜欢读书的朋友可在群里互通互助,如果想要加入,可私信联系我。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拼多多购物个人体验

2019 年 06 月 19 日 21:49 分,我在拼多多下了第一单,开始了拼多多的使用体验,如今马上就到一年了,说说我的个人体验。

先来说说整体的数据,在一年的时间里,总共下了 39 单,共计 1300.68 元,在网购中应该算比较少的那种,我自己大概做了个分类,如下表:

我自己的整体体验是正常,没有一样东西有超出预期的体验,其实有相当多的东西我是稍用即扔了的,但是考虑到价格,那就只能说比较正常。

这些分类中有两个是百亿补贴的产品,百亿补贴中的东西还不错,也就是大家说的「真香」,我买的这两个补贴并不多,但产品货真价实,购买时大概对比了下价格,确实最低。从我仅有的体验和与朋友的交流和网上小伙伴的反馈来看,当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眼拼多多百亿补贴中是否有该商品,如果有,那就值得优先考虑。

那么百亿补贴之外的就真不好说了,简单来讲这玩意要看运气了,大概比较起来,有下面两类是可以考虑的:

1,学习用具相关这个类别的产品还是可以尝试的,一方面是孩子耗费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买来也都是中规中矩的,跟线下或者其他电商是差不多的,比如中性笔、学生钢笔、马克笔、白胶、卡通涂绘卡等等,办公用品也包含在其中。

2,日用品小物件,比较容易损耗和不会用很久的日用品,或者小物件也是可以尝试的,比如袜子、手机壳、支架、垃圾袋、垃圾桶等生活用品还是可以用用的。

上面这两类产品有需求的时候我还是继续会在拼多多上下单,其他的类别「这里说的是非百亿补贴内的」讲真的就不太推荐了,其实推荐不推荐不重要,这东西还得视自己的需求来定,比如服装,有些人的需求就是一天一件新的(这个可能有点夸张),穿的是(又)新(又)潮,而有些人的需求则不是。大部分的商品是符合其定价与其质量的,相应的也有这方面需求的市场。

除了需求之外,在把挑选时间的花费也考虑进去后,就有了我上面说的买东西要看运气,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海量的产品中挑选,所以只能匆匆一瞥后下单,剩下的就要看运气如何了。

人人都喜欢又好又快又省,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心对待即可,从体验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的购物的顺序可能应该是这样的,先看看拼多多中百亿补贴中是否有,在上面两个分类中的也可以先看看拼多多,然后是京东自营(其自建的物流配送体系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最后再去我现在几乎不在上面买东西的淘宝和天猫(挑选成本有些太高)。

那么除了对于购得商品的体验之外呢,整个 App 的使用上也是比较流畅的,去掉了购物车的拼购方式仿佛在看一条条的信息,同时带有社交属性,看到心动的即时就完成了购买,足够简单,这个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买同店不同商品就略微复杂)。这些年 App 的使用上基本上已经足够简单(主要是大家被教育的足够好了),电商类的 App 基本上都构建有「分类+搜索+同好推荐」的体系结构,结构里面装满海量的商品,选择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过滤和信息的筛选要进一步的升级,这方面系统比人进化的快很多。

相对于早期蛮荒时期的各种拼夕夕类的商品,现在各品类的商品已好了很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这种拼夕夕在每个城市中都存在,在各个城乡结合处的小超市从来都有各种针对大牌的拼夕夕产品,从色调到名称几乎都做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仔细一看却发现原来不是「拼多多」而是「拼夕夕」,我在好多年前回老家时走访亲戚经常碰到这样的商品,这个市场始终存在,只是有人发现了这个市场并快速让它以更便捷的方式给需求者提供另一种服务,从产品上来讲,拼多多团队是真的很厉害。以上是使用拼多多一年来简单的体验,做个记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对远程办公的一些琐碎记录

由于不可抗的原因,今年不少人能得以体验一番在家里远程办公,体验如何各人自知,这种情况倒是催生了相关工具的火爆,一方面纷纷在扩充资源,另一方面加班加点释放出新的功能包以满足不同行业人员使用,最终如何还得看远程办公相比办公室的办公方式具有多大的优势。

远程办公被提出由来已久,但真正采用这种方式的却并不多,我所知道的比较成功的当属 37signals 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重来》(rework)和《重来 2》(rework 2)这两本书中就专门介绍了远程办公,以自家的成功经验为远程办公狠狠的带了把盐,当然这两本书还介绍了一些他们自己的商业经营思维,如有兴趣可看看。

这两年由于一些原因,我主要在家做一些工作,可以算在远程办公的行列,那么在这个过程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也在逐渐的做着调整,借这次全民体验远程办公的机会,略微总结一番。

如果把碰到的问题总结一下,大致可归为一个,那就是效率问题。不管在家办公还是在正常的办公场所办公,都是要在所在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最大化,这跟经济学中的「生产率」差不多一个意思,都应该是企业和个人希望的,那么这次全民远程办公中也确实听到了不少人在说效率低诸如此类的话。

我自己碰到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自律、协作沟通、干扰

自律在我看来是一种在环境中自身的一些行为约束是否符合自己和团体的期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若干种习得的习惯。而拖延是自律的一大敌人,它使我们不能在预期的时间,以大家遵循认可的行为,完成预期的事。这一方面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这本身会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的改变是相当困难的。想明白这些后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事?

我从两方面着手尝试,两年下来略微有所改善。第一是要尽量营造一个工作的环境,第二是尝试合理的划分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并能做合理的时间分配。

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好营造,根据自身居住条件,选一个小角落,有条件就设置一个专门用于工作的房间,把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合理的放置好,这样一眼看去这就是个工作的地方,一到这里坐定之后那就潜在的告诉自己该工作了。

合理的划分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并能做合理的时间分配就相对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需要长期的跟踪、练习、思考并持续的调整,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形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在某些时候可以看作是克服干扰的一个过程,要养成一个习惯可能需要大量的重复。这部分涵盖内容非常之多,可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做这样的持续调整。我自己主要关注 3 方面:跟踪自己的时间花在哪儿了;如何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如何把这些要做的事恰当的分配到各个时间段内。

协作沟通干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律的敌人,它们同样也很影响效率,比如动不动就寻求众人的智慧获得工作上的帮助,消遣娱乐性的各种诱惑干扰等等,但工作少不了协作沟通,非工作时间也少不了消遣娱乐,将协作沟通和干扰拿出来单独来看更好一些,协作和沟通交互性较多一些,除了个人的效率之外,存在整体效率。

协作影响效率主要体现在距离与视觉上较之在一起上班改变了,大家由在一起变成了距离分散互相不可见的状态,也就是工作的环境改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时间上的步调不一致,那么适应之前环境的制度、工作方式就可能需要调整,可能需要一套新的适用于远程办公的这样一个新环境下的制度、工作方式,使团队保持一致性。

在制度方面我这块涉及较少,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一人对应甲方,我主要以调整自己的时间以配合甲方为主,偶有需要数人完成的工作,也不太涉及制度,我能想到稍微与制度有点相关的可能就是需要在一天中插入几个固定时间段并为此制订相关的制度「这可对应到企业的早会制度、响应时间制度、定时沟通制度、晚总结汇报制度等等」。

工作方式这块可能需要做一些改变,相对于以前上班的时候,我一般会将任务拆分的更细一些,尽量配合可视化的产出来进行协作中的交互或确认,因为多数情况下我是一个人,相对好点,但对于团队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达成了,很大程度上需要变更一定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并且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像随时喊一嗓子或喊几个人去小会议室讨论的情况可能就需要换一种方式了,当然我们可以采用协作工具来辅助远程办公,市面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工具。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认为企业管理者在尝试远程办公时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利于协作的环境,并能够尽最大努力保持整个团队的一致性,在明确了新的协作制度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可辅助使用一些远程协作工具进一步提高效率。

远程办公中的干扰较之在公司有减有增,减少的干扰主要是办公室内的人员干扰和某些事务性干扰,增加的主要是家庭成员的干扰「尤其是家有神兽的情况」,另外消遣娱乐性的干扰很大程度上也会增加,这主要看个人的自律和个人的责任感,一定的制度约束会对这类干扰有所帮助。我面对的主要干扰就是家有神兽这方面的干扰,我主要的应对方式是错开时间,一般在孩子们被长辈带出去玩或者睡觉中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和长辈在家玩的时间也会做一些工作,但效率就不那么高了,所以这种时候我一般会选择看看书,干扰来了把书放下也就是了。在神兽们正常开展学业的状况下就会好很多。就像信号系统中的干扰一样,你要么滤掉它,要么能做到不受干扰的影响,目前我做不到不受干扰的影响。

再来说说管理者,远程办公中管理者可能会很大程度的不适应,可能在 3 个方面有所不适,一是见不到人很着急;二是不知道员工都在干啥;三是失去了领导一群人的成就感。

见不到人着急和失去领导的成就感这部分较主观一些,可能需要管理者自我调节,我都没想到这样的管理者居然还不在少数,给员工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平常经常开会领导应该好好检视一下自己,看看开完会后是否有决策,是否有执行,执行结果是否如预期……,其实不少会议是流水会)。

不知道员工都在干啥,这方面我想可能尝试一下 OKR 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管理者更应该关注公司或团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用关键结果来衡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 KPI 作为业绩考量,以 OKR 作为目标考量,两方面相结合或许多少能有些改变。另一个方法我想可能将日常的任务进一步的细化,然后辅以在线协作的工具可能也会有些帮助。

最后,远程办公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人,对于企业来说,能保持正常业务的开展又能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大产出就值得一试,试的过程中解决种种不适。对于个人来说,也要仔细考量,这在根本上等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我的第一台计算机

1997 年我有了我的第一台计算机,在这两年前我对计算机基本是一无所知的,而在这一年前面对 IBM 的 286 计算机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开机,当同学们都已经开始在 Dos 命令行录入 cd tb 时,我茫然无措的坐在椅子上东张西望,好在很快在同学热心的帮助下,我也开始了 《True Basic 程序设计》这门课的第一次上机实验。

这之后好像突然之间计算机在周边就多了起来,学校内有新的机房出现,学校周边也开始有机房出现了,多是些 386,486的机器,跑着 Dos 系统,面对着黑漆漆的屏幕,用键盘敲着一行行的命令,它居然还能做不少事情,挺有意思,不觉就着迷了。

1997 年,如果从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ENIAC 来算「1946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51 年,而我在过去这两年多的时间中借助《电脑报》、《计算机世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在机房的实践对计算机算是有点熟悉了,也时不时的去科技市场转悠转悠,想象中该选用什么配件来组装一台计算机,这台想象中的计算机配件因摩尔定律在两年中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家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慢慢给我凑够了买电脑的钱,在 1997 年下学期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这是一台组装机,在多次往返科技市场之后,精挑细选买齐了所有的配件,在宿舍组装成功,其主要组成如下:

  • CPU:奔腾 166 MMX
  • 主板:华硕 T2P4
  • 显卡:丽台 WinFast280
  • 内存:16M EDO
  • 硬盘:4.3 G
  • 显示器:14寸飞利浦
  • 光驱:三星8速
  • 软驱:1.44 SONY
  • 通用机箱带电源
  • 键盘鼠标是当时最普通的

有电脑之后学校的生活就多了不少乐趣,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限电每天只能用一段时间,周五和周六晚上通宵给电则比较爽,那主要用来干什么呢?其实跟现在也差不多,主要包括学习写程序、学习软件工具的使用、玩游戏、看图片影碟诸如此类,现在来看玩可能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因为在之后唯一的升级就是增加了一块基于同轴电缆的网卡,而加这块网卡则是为了组网打红警。

好的一方面是当时的娱乐元素并不如现在如此丰富又唾手可得,还是比较昂贵的,比如一张光碟要几十块钱,不少软件在前期是需要用软盘来安装和使用的,稍微大一些动辄就好几张软盘(比如 Win3.1 就要 6 张软盘)甚至 10 来张(Win3.2),那时候一盒盒的软盘是有电脑后的标配。

开始的时候用了一阵子的 Dos 这个磁盘操作系统,简短的体验了一下 Win3.2,学了一些 C 程序设计,由于限电当时不少时候是需要先把程序写在纸上,有电的时候再输入调试,在玩游戏方面,光荣出品的三国系列还是挺好玩的,大富翁也不错。时间不长,很快就开始用 Windows 95 了,刚开始的的时候这个系统远不如 Dos 稳定,也因为是当时技艺较差,总是需要隔三差五要折腾一下,重新安装系统,总会碰到驱动不能正常安装等问题,在折腾中逐渐熟悉,较之黑黢黢的命令行屏幕能感受到计算机的多彩世界了。

随着微软 Windows 系统逐渐占领市场并不断的升级,带来了更多的东西,程序设计方面逐渐学会了 VB、ASP、Delphi、C++,课题设计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会扩充一些功能,也开始用 VB、Delphi 写一些方便自己日常用的小工具,慢慢也学会制作网页了,这个过程是乐在其中。

同时,多媒体元素多了起来,光盘价格下降,娱乐也多了,这期间玩了不少游戏,同学们扎堆玩的有仙剑奇侠传,魔法门英雄无敌,红警,二战特种兵(失败后 Loading 一次能冲一个澡),街霸,拳皇,侍魂等,影碟好像也多了起来,周末晚上大家偶尔也会一同看个影碟。除了娱乐这个阶段也学会用了一些工具软件,比如能做 GIF 的软件 ,能做游戏的可视化工具软件,能玩游戏作弊的工具等等,现在来看,这些都是浅尝即止,并没有掌握其精髓。
这台电脑一直用到 2000 年末,在毕业后还用了一年多,从最开始对电脑的一窍不通,到后来走进这个行业能混一口饭吃,可以说第一台电脑对我帮助还是挺大的,在工作中编写程序的基本知识都是通过这台电脑获得的,甚至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业余时间为公司销售写的小管理系统还拿到了公司给的奖金。除此之外,由于有组装电脑这个经历,很长一段时期都有被要求给配个电脑的需求,而且跨度还挺大(从帮我配个电脑呗–帮我选个手机呗)。在玩游戏这方面,游戏给我和同学们带来很多快乐,一次次的成功过关或组团战胜对手,让我们的身心体会了极大的愉悦。

那有什么遗憾吗?现在想来是稍微有点的,本想着把这台电脑收藏起来,为此不远千里托运回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卖给收废品的了,现在能做的也只能凭借记忆给她做个记录,就这也可能会有所出入,记忆在某些方面真是不如计算机中的拷贝粘贴靠谱。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升级后公众号有了一些变化,但我还是用不习惯

2018 年 9 月 26 日,微信有了新的版本,升级后的版本为 6.7.3(iOS)。这次更新中对公众号继上一次更新为消息流后进行了再次的尝试,主要表现在:

1、以类似「最近使用」小程序的方式在公众号「订阅号消息」流中设立了「常读」公众号,看字面意思应该与自己经常读的公众号强相关,但具体规则不太清楚,置顶和星标的并不一定出现在常读中。

从字面上理解常读应该随着阅读发生变化,简单尝试发现变化不敏感,并不是常读的却排在了首位,常读中有新内容发布时,会在公众号名称左侧显示小绿点,同时排序前移。

2、属于常读和以前加星标的公众号会在「订阅号消息」流中以标题+摘要+题图的方式展示,而其他的公众号内容展示则较以前进一步收敛,变更为标题+小方块图的方式展示。

这提高了常读的视觉展示空间,增加了「常读」权重,缩小了非常读与非星标的视觉展示空间,在一屏中漏出的信息量多了的同时,信息也有了层级,相对前一个版本,这确实是一个没有回退的不错尝试。

但我还是不太习惯,这可能与我对公众号的使用有关,在我日常的使用中,我把我订阅的公众号当作一本本的「书」来看待,作者可能在写着某一行业的文集,或是连载或是篇篇独立,在这些「书」中我会重点关注一些,为其打上星标,几乎篇篇必读,其余大部分多数时间仅仅只是看看摘要,碰到感兴趣的才会读一下。

所以在我这样的使用方式下,如果要做变更,我更期望的是将重点关注的与非重点关注的进行严格的区分,一部分按照时间显示图文,另一部分显示列表及摘要,这次的变更有点这意思,但混杂在一起不太习惯。

至于到公众号内,在我看来就是到书里面了,那么我觉得就目前来说在「微信读书」中看公众号的体验是比较好的方式,我想公众号是否可以借鉴一下。

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个大平台中的小平台,除了阅读者这一边,还有平台另一边的作者方,在作者方少有变更,接触到的除了对内容创作的编辑环境有所升级与推出了「订阅号助手」之外少有更新,缺乏对作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内容创作上「起点」已经趟出了一条商业化的路,近几年又有「得到、极客时间」等诸多知识付费类的产品,甚至「小鹅通」,这些应该都可以借鉴一下。

当然就微信现在的这体量,些微的变更影响也是巨大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整体上微信团队应该更清楚怎么迭代,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也就是臆想一下。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