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

可以不认可,但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

用时 6 小时 2 分钟读完本书。

这是一场为时三年的告别,在东野先生的故事中,熏子用了三年的时间,演绎了作为一个母亲在面对溺水女儿被医生判定为接近脑死亡的种种选择。这是探究「何为生?何谓死?」的一场心之旅,心得到救赎才能最终放下,而后就是自然而然的告别了。

生死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一道必选题,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生死,首先是别人的,其次是自己的,但每个人终将会跨入那扇门。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又该如何看待死亡?东野先生在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讲了一个简单,让人心碎又温暖的故事,伴随着故事充满戏剧性和张力情节的演绎,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我读完也没有答案,我想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我可能会觉得熏子有些疯狂,但对熏子来说,当她还没有准备好的时侯,女儿是她必须要守护的事物,她该为之疯狂与执着。我也会觉得和昌作为丈夫可能可能不那么合格,但作为父亲还是可圈可点的,他理解薰子的选择,并提供了最大支持。每个人看待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所做的选择和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我可能会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因为像「生活不能自理,活着有什么意义?」「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该如何抉择?」「法律界定和社会规范出现偏差,该如何取舍?」等这类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的只是个人的选择和判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所以选择和判断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也正是多样性才会让世界丰富多彩,而失去多样性的单一世界是静止的,它一定是很无趣的。所以我会经常告诉自己,不要动不动就想要去说服别人,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一般小说中会有奇迹发生,这本书里的奇迹是开篇的小男孩宗吾和薰子最后的放手。最近几年看过不少剧集和书中都有科技介入生命的想象,现实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同样这本书中也有这方面的描述。这带给我最大的疑问:高科技介入生命中后,我们如何定义人,如何定义活着与死去?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故事很简单,情节也很家常,但就在这简单和家常中,充满了戏剧性,凸显了一定的张力,花几个小时就能看一看东野先生笔下众生的生死观及其之间的爱与恨,然后我们可以观观自己。


推荐 5 本书:2023 年第 3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题图:Create By ideogram.ai

第三季度一共读了 13 本书,重读了鲁迅的《野草》和老舍的《骆驼祥子》,另外读了几本刘慈欣的小短篇,这个季度读的书有些少,部分原因是恰逢孩子们的暑假,跟孩子们一起游玩占据了一些时间。在读完的这些书中,有 5 本书值得季末做个回顾与记录,顺便推荐一番。

– 1. 《微积分的力量》 –

在本季度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很长时间,读到中间时段就停了下来,停下来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读明白的书,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微积分的科普读物,但就我来说还是需要花费一番精力才能读明白。暑假过后,就又拿起来继续读了起来,在孩子们上学时段,可以安静的读一读。

正如作者所说,他写这本书的目标是将微积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它的美、统一和壮观。读完后我想我基本感受到了微积分这种思想的美、统一和壮观,虽然理解的还比较初级,但我觉得如果重新学习微积分,会大大降低难度,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作者在这本书中梳理了一番微积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微积分的前生今世和未来。在人类探索世界,推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微积分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数学上的思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我们日常身边的具体应用作了一一的展示,原来微积分这么有魅力,不愧是上帝的语言。

现在想想当初学微积分的时候,更多的仅仅是按照公式的计算来对付作业和试卷,无怪乎现在早已不再记得分毫,当时如果读读数学的这些科普书,我想也不至于如此。我想各科的科普类优秀著作在求学过程中都应该读一读,可能你就发现了各科的有趣之处,进而爱上它,就算没有爱上它,读完后再学习它也会大大降低门槛。

– 2.  《芯片简史》 –

在二季度读的书中,我读了余盛写的《芯片战争》,在第三季度中,我读了克里斯·米勒写的《芯片战争》。米勒的《芯片战争》读起来不太通畅,内容有阉割,从我读的感觉来讲,翻译的不太理想,但大致上也说了芯片的方方面面,可以和余盛写的《芯片战争》对比着看,本来想看看多家多视角的芯片之言,但是比较遗憾,可能还要看看原版,也可以用AI 翻译成双语对照阅读。

读完两本同名的《芯片战争》后,算是对围绕芯片的故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应该已经够了,毕竟我的工作不是直接在芯片层面的。随后看到书架上的《芯片简史》时就想大概翻翻,想着应该也就是那么回事,没想到这一翻却带来了惊喜,这是我读的三本芯片史相关书籍中最好看的一本。

首先好看在汪波写的很有趣,书中内容涵盖了整个芯片产品的历程,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按说这样的书读起来会比较呆板生涩,但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是在看一部剧集,这个感觉挺有意思。其次,书中写了一些不被人知的人,或者说不被人熟知的那些芯片行业中的英雄,对这些人的描写涵盖面比较全面,除了工作还有生活,甚至还有一些坊间的八卦,可谓将这些人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再次,在介绍芯片史时不可避免会碰到理论基础知识,书中对这些基础理论描述的可谓深入浅出,在描述、图片、比喻多种方式加持下让人很容易读懂。

如果对芯片史感兴趣,我个人觉得这本《芯片简史》是不可错过的一本书,当然也可能是在读完两本《芯片战争》之后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使得读这本书变得有趣了起来。

– 3.  《翦商》 –

这本书加入书架有些时间了,忘记当时是怎么加入书架的,多半是一些爱读书群友们的传播,但却一直没来得及读,前阵子作者微恙,又说起这本书,于是开始读了起来。

读完这本书以后挺震撼的,从来没读过以人祭为主要内容的书,一边读一边仿佛置身于夏商周那段漫长的岁月,脑中浮现出肃穆的祭坛,人畜则被当作祭品置于其中,在有条不紊的步骤中被献祭。这场景站在现在来想挺荒诞挺魔幻的,但祭坑里的那些骷髅却又会让你在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这样的场景,告诉你人祭是华夏文明早期的特征,及至周开始翦商大业,并完成这个事业,华夏文明才告别了人祭文明,开始了非人祭文明。

书中通过采用考古学、历史学、文献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人祭的起源、发展、废除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对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

在这些探讨中,作者讲述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周朝的历史,如果对中国上古史感兴趣,或者如果对人祭这个话题感兴趣,这本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书的开始读起来有些散乱,后面读起来比较顺畅。书中也有不少新奇的观点,比如对于大禹治水、易经的解读,新奇但也自洽,咱不是专业人士,只能看着推断论证觉得还是具有合理性的。除此之外读的时候可能略感压抑。

– 4. 《寂静的春天》- 

读这本 61 年前出版的书,我一边读一边在想,现在在使用的杀虫剂和农药都是什么?它们比书中说的有多少提高又有着什么潜在的危害?有没有现代版的《寂静的春天》?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到杀虫剂或者农药,对于我来说,从依旧在脑海中的「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林」这则儿时的广告,到现在偶尔听到某某喝了百草枯,再到每家夏季都会有的灭蚊片剂,还有灭蚂蚁的,灭蟑螂的…。它们或多或少就在我们周围。

读的过程中我翻找了一下家里的存货,找到两种,一个是灭蚊片,另一个是喷剂。灭蚊片盒子上并没有列出成分,喷剂上则列了含有的成分,其中有书中提及的菊酯。它们有没有危害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不是这个专业的很难主动去了解。

我知道是这些年我所居住的社区中蚊虫越来越多了,在家里最开始用电蚊香片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防治蚊子了,可现在就不那么有效了。小区内,一到夏天就隔三差五喷药灭蚊,可是蚊子不见减少多少,傍晚在小区溜达还是会给咬一堆疙瘩。

60 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有多少进步?听到的进步是用无人机喷药,定点滴灌,药物本身进步了多少就不知道了。

跨度 60 年,一边读着一边想想现在,五味陈杂,读的过程中我问了一下 AI,问他现在都用什么农药和杀虫剂,给我吐出一堆名称,我让加上学名,这些都给我后,我依然不明所以,回头再训练训练,希望能有一点了解,看看现状。

向这本书的作者致敬,正是因为她生动形象地描述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才引发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进而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于是我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如今春天不再寂静,但好像我们对自然仍没有足够的敬畏。

– 5. 《绿毛水怪》 –

王小波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绿毛水怪是王小波的处女作。读完后只能感慨一下,程序写的好,书也写得好,而且特么的一开始就写的这么好,其他好像没有什么要说的。


注:每本书的豆瓣截图中的评分都有实效性,是我在写的时候截取的,现在可能已经变化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推荐 6 本书:2023 年第 2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第二季度一共读了 23 本书,重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还有钱钟书的《围城》,这些书就不做推荐了,都是好书,也经常被推荐,属于那种想读的时候就可以拿来读一读的书,每每读来也都会有收获。除此之外,有 6 本书值得季末做个回顾与记录,顺便推荐一番。

– 1. 《芯片战争》 –

临近月末读完余盛写的《芯片战争》,我给它打了 4 颗星,书读起来通俗易懂,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是了解芯片产业史的佳作。讲述芯片史的还有一本克里斯·米勒的同名书,还没有看,会在接下来读一读,看看米勒是怎么讲芯片史故事的。

芯片作为一种关键技术从诞生之日发展至今,其发展史就如战争史一般,过程中有无数的巨头产生,也有无数的巨头倒下,战争如今还在继续,我们也身处其中。

从生活来看,如今我们周围到处环绕着芯片,芯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比如我们每日不离手的手机,我们开的汽车,我们的空调、冰箱等等。如果仔细观察,衣食住行处处都能发现芯片的身影。

我们把以芯片为基础的现在称为信息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都离不开芯片。一个小小的芯片是怎么发展到如今的?从数之不尽的沙子到芯片都需要些什么技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都是谁?咱们在芯片这个产业链中是什么状况?为什么华为拥有 5G 通信领先技术与芯片设计能力,但华为的手机却没有 5G ?我们听到的美国对咱们的制裁有多少事关芯片?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或获得启发。

书中在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对身在战争中的对手之间的各种选择以及竞争策略也有不少着墨,伴随的就是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国家的决策,以及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所对应的阶段性结果,这里面的有些人有些事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江上舟在作者的笔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英年早逝。每个时期都有有情怀、有目标又做了不少实事的人,当然也少不了龌龊的的人所做的勾当。

书中有些地方有些出入,但不碍对整个芯片产业链的了解。从商业和市场这个主线看很精彩且通俗流畅。如果对芯片想要了解一番,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 2. 《金榜题名之后》 –

这本书也是近期读完的一本,我自己的感觉一般,书中谈论的内容属于有孩子家庭比较关注的范畴,探讨大学生金榜题名之后,从大学这个迷宫中走出来后,就到了不同的出口,进而产生分化,迷宫中发生了什么?

作者假设一流大学中的寒门学子面临文化障碍,从家境、自身的投入和方向选择这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希望得出大学生毕业后出路发生分化的机制。作者将大学生上大学的实践分为「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进行调研,得出以目标掌控模式上大学的学生之所以能以这种模式完成大学学业是因为这种模式是根植于阶层习性的文化技能,并部分导致出路优势的分化。

我读着一般是看到用「阶层」这种大词,一方面这有些太宽泛,另一方面书中也没有太多阶层的事。在我看来,对于绝大部分的家庭来说,可能区别在于父辈们多走了一阶楼梯,有了一层楼梯的经历,而有些人需要自己爬一阶楼梯,自己开始总是困难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如果按照书中的分类,属于直觉依赖模式,大学四年无所事事,对于成绩以达到 60 分为追求的目标,剩下的就是瞎玩了,现在想来浪费了大好时光,这些暂且不表。其实当时没有任何人给我介绍大学这个迷宫中的一些规则,或者一些潜意识中大家默认的行事方式,同样读过大学的父亲也没有在这方面跟我提及丝毫,现在想来当时之所以不会提及这些,是因为当时大学还是统招的。我从小听到都是「现在好好学习,上大学就轻松了」这样的或者类似这样的话,包括现在我时不时依旧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给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不合时宜的。

读着一般还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书中介绍了大学迷宫中的一些可能性及一些规则,以及通过个案访谈汇总得来的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实践,相信能给刚刚金榜题名的大学生一些参考,尤其是一路从大部分时间以辛苦学习为主走来的大学新生(或者说那些小镇做题家),相信这些能尽快让他们渡过不适期,尽快确立自己的新目标并为之前行。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将来如果孩子考上大学,我应该尽早就大学中的种种,将之展现在孩子眼前,以增加孩子的信息广度,供他参考使用。而且也要纠正「现在好好学习,上大学就轻松了」这样话语给孩子造成既有认知,学习相对高中可能会轻松,但玩法却不仅仅就学习这一种了,至于目标永远是重要的,因为它是你可能到达的航标。

在金榜题名之后,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读读这一本书,相信会有所收获。

– 3. 《上学记》/《上班记》 –

这两本书算是何兆武先生的自传,也可以说是何老对过往的回忆,分为《上学记》和《上班记》,这两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国内出版了《上学记》,《上班记》出版的可能性很小了。

上学记是何老求学时期的一些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生活困顿、战火连天、求学不易…… 。老师不容易,学生也不容易,在这些种种不易中我反而觉得何老求学那个年代是真幸福,大师级别的老师和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幸福之源,这本书何老在讲述自己的幸福,记录那些难以忘记的美好。

上班记是何老工作时期的一些回忆,回忆了何老工作生涯的那些人和事,何老做过北图编目员,做过老师,在中科院历史所工作过,后来何老又回到了清华大学,上班记读起来五味陈杂,不宜多言。

这两本书是可以随时拿起来读一读的书。

– 4.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我在 4 月份重读了这本书,读完后购买了这本书的新版本,接下来会读一读看看有哪些更新的内容。

对每一个家里有孩子正在读书的朋友,当我们聊起孩子的学习时,我多半都会推荐这本书给朋友。这本书可能有些被书名耽误了,它主要是讲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不管是不是学生,如果想要学习,我觉得就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当然如果你日常承担辅导孩子学业的任务,我觉得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可能能稍微抑制你辅导时的那种暴躁。当然,我尤其觉得老师都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孩子很长时间都在学校接受教育,读这本书会让老师变得更优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丹尼尔·T·威林厄姆写给老师的书。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里面的一些原则颠覆了我的日常认知,比如我是伴随着听着「你要多动动脑子、你要认真分析、你要多思考……」一路走来的,我也就经常脱口而出并让对方多思考,好好分析,过过脑子之类的,也认为这是学习的良方并鄙视死记硬背。

但书中不这么说,书中告诉我:「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如果想要锻炼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是需要事实性知识支撑的。”死记硬背“是必要的,提前教授事实性知识也是必要的。」接下来作者娓娓道来为什么是这样,我一边拍着大腿一边狠狠的鄙视自己为啥就没有朝这方面有一丝丝的思考(没有这方面的事实性知识)。

类似上面的原则其实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理解这些原则会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和思考。光有原则太空泛,所以书中在原则下也提出了一些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比较关注的问题,并在书中基于这些原则给出了解答。

下面列举一些问题: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老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持续地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老师怎么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种感觉呢?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某某年级掉队现象?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记得牢,有些事情却记不住呢?题海战术有用吗?练习为什么重要?哪些内容值得练习?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在对孩子的学习上与其焦虑,不如读一读这本书,看看其所讲的是否能够帮助到孩子,并缓解自己的焦虑。

– 5. 《亚当夏娃在拂晓》 –

这本书在《顾衡好书榜》中顾衡老师曾提到过,顾衡老师讲书还是挺精彩的,但有些神秘,我觉得这本书的译者很可能就是顾衡老师,有点八卦了,咱们还是回到这本书。

书中的观点很不正统与标准,比较大胆,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比较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读到很信服的论证,只是读到有这种可能性,或许在当时的环境与进化的阶段我们确实是混婚的,但可能当我们开始讲故事之后,可能混婚这种行为就逐渐消解在故事中,然后就完结了,但我们还在演化中,未来是什么样谁知道呢……

上面是我读完的直观感觉,书的大体内容是追根溯源人类两性关系的漫长演化历程,时间跨度很大,从史前、狩猎采集、农耕到当下,由两性关系扩展到其对应的组织、饮食、育儿、人际交往等等,作者在追本溯源中基本上把同行牛人都喷了一遍,这挺有意思,对两性关系演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观。


注:每本书的豆瓣截图中的评分都有实效性,是我在写的时候截取的,现在可能已经变化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推荐 4 本书:2023 年第 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新年开始,读书的时间进一步的减少,平均下来每天大概能够读两个小时的时间,整个一季度读的书不多,在读的这些书中读着不错的就更少了,有四本印象比较深刻,值得回顾与做做记录。

– 1. 《我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

这是临近第一季度末读完的一本书,正如书名所表达的意思,这是一本有关亲子关系建设方面的书籍,我给它归类为教育与心理学,因为家有孩子在不断的成长中,所以每年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毕竟在做家长这方面要不断的反思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这本跟下面的《正面管教》都值得有孩子的家长读一读。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些极为实用的建议,还探讨了如何建立亲子关系,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她自己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以及从这些错误中学到的教训。这些故事让我感觉到,我们并不孤单,许多父母都会遇到相似的困境,也会做出相似的错误。

书中提出的一些建议也让我挺有感触,有感触多半是因为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

比如,作者提到“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感受,还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

再比如,我们日常在与孩子互动时,我们的过去经历对我们的行为、想法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童年往往并不喜欢的我们却会施加到孩子身上,脱口而出与长辈一样的话可能就是一例。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孩子,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自信心,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这些建议在我看来都非常实用,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而提出的,不仅理论上有说服力,而且实践起来也很容易。

在这些方法和案例中,作者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与孩子、自己、过去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建立和培养亲子关系的解决方案。书中讲述的内容中相信很有一部分会直指家长的内心,至少对于我来说有不少不谋而合。我把书中的很多观点与自己相对照,挺有收获,提及的方法对建设亲子关系也很有参考。

当有了孩子并且孩子一天天在长大,我越来越觉得最该接受教育的其实是父母,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我们做的都是对孩子最好的,也希望他们幸福快乐,但很可能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读这些书也是博采众长,与孩子一起轻松自在的相处,共同成长。

–  2. 《我在新加坡卖袜子》 –

这本书是同一时期群友在群里提及的其中一本,还有另外一本是《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两本我都读了一下,自己比较偏爱这一本,这本书在豆瓣还没有收录,所以我是在亚马逊上截的图,好在这次推荐的这几本书在微信读书上都有电子版,还是能够方便阅读的,有些扯远了,继续说这本书。

看书名就知道这是讲述作者金城尾先生在新加坡卖袜子的一些点点滴滴,在金先生卖袜子的经历中,能够得以一瞥新加坡的种种,透过文字看看生活在新加坡是一种什么体验,事件是日常金先生碰到的事件,有些让人捧腹一笑之后又带来了一丝丝的伤感「比如在商场和公交车上撇大条」。

当然除此之外卖袜子毕竟是在经营一种买卖,这里面有金先生的日常运营与他的种种思考,这方面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启发与收获,比如在经营中对于用户需求的思考,是以个人的认知和喜好「黑袜子太无趣,五指袜太奇怪、成本高……」为主还是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主,最终金先生以实践得到的结论是要跟着市场走。

在如何始终如一的做好经营袜子摊这件事上,金先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尝试,同时又感觉他也在向内寻找自己,最终看到金先生收获满满,他写到:

所以我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节奏稳定化。几点出门,几点吃饭,大小便分别安排在什么时候,咖啡要大杯的还是小杯的如何衡量,这当中都是我的努力。

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我想我们在日常行事的时候,可能是缺乏这样的思考,而我们可能也需要时刻拷问自己,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什么是我们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东西?

– 3. 《正面管教》 –

感觉这本书被各种推荐,以至于我忘了当时是谁推荐后我把它加入书架中去的,只知道加入书架中很有些时间了,我把它分类到书架中的「陪孩子一起成长」中,那天看完《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后,看着它就在旁边,就打开看了起来。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Jane Nelsen 所著的一本育儿指南,她在书中提出「正面管教」这一概念,即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和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采取惩罚和贬低的方式。

正面管教的核心原则包括理解孩子的视角、教授生活技能、认可情感和鼓励自我纪律。目标是培养自信、负责任和尊重他人的孩子,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以这些目标书中介绍了些基本的育儿理念和技巧,包括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等。此外,本书还强调了父母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关爱的重要性,提醒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书中有一些我们日常经常会碰到的状况:

当孩子可能因为某件事情就突然感到难过或者愤怒了,我们可能就会以大喊大家或用家长权威压制他的情绪,其实想想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往往过后就后悔。

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家长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并且尊重他们的感受,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情感管理能力。我们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行为。

另外当孩子面临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试图用我们父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当孩子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我都说了多少次了,这个问题不是说了很多次了……」这样的场景下熟悉的话也就脱口而出了,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正面管教的建议是让孩子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会让他们更加的自信和体会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更有可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毕竟自主的能够有效执行的方案对孩子更好。

类似这样我们日常会碰到的状况还有很多,比如惩罚、暴力行为与冲突、焦虑、压力、饮食、睡眠、环境氛围等等,书中也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实用的建议与技巧,再加上作者毕竟是心理学家,在解释了这些背后的原因和心理学原理之后,会让人更加信服。

我读完后其实是有点小得意的,因为这本书的观点跟我的观点大体是一致的。日常我也在努力践行中,自己的感觉也是越来越好,但并不总能做的很好,有时候还是忍不住的对着孩子吼叫,在一方面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的同时,自己却难以控制的住自己的行为。那这本书进一步扩充了我在日常应该做的,挺有收获。

– 4. 《宇宙》 –

这是今年开始读到的第一本好书,在豆瓣我给它打了五星。尽管书中有些地方相比于现在新的发现已有变化,但一点也不影响阅读。这本书看的我是心潮澎湃,一方面感慨宇宙之大,我们人类之渺小,另一方面感慨我们人类还是有些伟大的,我们毕竟已然开始眺望群星了 —— 我们由星辰所铸,如今眺望群星。

这本科普书在萨根的笔下为我们展现了非常广博的知识,正如书名所示,其视野是宇宙尺度的,从宏观的宇宙结构到微观的基本粒子,从生命的起源到外星生物的可能性,这些展示既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有趣,富有诗意,又把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转化成易于理解语言,没有专业的知识也很容易读懂。

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萨根来了一趟宇宙探索之旅,这趟旅程不像通常的科普那么生硬、单调与枯燥。我们在星海之滨一边在目光延展中探索宇宙,一边在思考我们自己,随着探索和思考,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知识都一一浮现于我们眼前。

从宇宙尺度来看,我们生活在一个稀疏星系最偏远角落一颗寻常恒星旁的尘埃上,苍穹浩瀚,我们不过是晨空中一粒飞扬的尘埃。我们很渺小,但敢于探索与思考,正是因为我们探索宇宙,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所在。才会思考我们到底是什么?而这些汇聚为如今我们的庞杂的知识体系,在此之上构建我们的文明。渺小的我们取得了成就,但不应该妄自尊大,在亿万年的生物自然选择的演化中,我们只不过是一只蝴蝶,飞翔在日光下,以为白昼便是永恒。

40 亿年地球什么样?6 亿年前呢?5 亿年前呢?两亿年前呢?细胞内部呢?细胞核呢?分子层面呢?……

真是奇妙,我们生活的宇宙既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万事万物的变化又有迹可循,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窥探的余地,正是这些余地让先贤们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进而发展科学,再用科学改善生活,同时也带来杀戮。

感谢萨根带来的精彩宇宙探索之旅。身处宇宙不起眼一隅的我们,应该都读读这本书。

注:每本书的豆瓣截图中的评分都有实效性,是我在写的时候截取的,现在可能已经变化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推荐 5 本书:2022 年第 4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最后一个季度相比前几个季度来说并没有多读几本书,有 5 本书读完觉得不错,在这里推荐一下。

新的一年开始了,在过去的一年想说的有很多,但好像可以说的并不多,不可以说那就不说。晚了一些日子写这个推荐的书单,是因为全家最近都在处于阳的过程以及向阳康的过渡阶段,这过程有些难熬,好在基本已经过去。

– 1. 《小镇喧嚣》-

这本书强烈推荐一下,读完后我给它打了 5 颗星。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以一个小镇辐射下的镇乡村中的一系列喧嚣的事件构成,这些事件及其过程与结果演绎了乡镇的运作。这些乡镇继续向上放大就构成了咱们整个国家的运作,结合过去的一年及我所记事以来的一些回顾,书写的很精彩,这些精彩来自于真实的过程与事件。

书中很多事件其实挺有特色,比如一开始的迎检就很有特色,而围绕迎检这件事乡镇村所开展的工作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像多了很多,看着书就能想象到各个基层人员要完成的那些电子表格的填写,我突然就想起了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可能我们完成了更多的信息制造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纸张,而我们的这些信息可能就真的是要什么信息,要多少信息,那就给什么给多少。正如书中所言,是数字化管理还是魔幻的数字化游戏?

再比如,开展工作的科层化原则和人情面子也很有特色,而这可能是咱们国家的底色之一。在日常运作的过程中,这两者看似矛盾却有很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这些年在南方经济发达的地方可能在这方面略有突破,但依然仍在这样的底色之中。这可能是咱们独有的,硬核的制度结合柔性的关系网可能是印在咱们的骨子里的东西。

书中还写了很多的事件,比如关于土地的、招商引资的、合同承包的、税收的、产业调整的、维权的等等,读起来真是挺有意思,有意思的同时也反映了各种复杂性以及在这些复杂性中运作治理的逻辑。

– 2. 《向心城市》-

这是陆铭老师的新书,他的另一本书《大国大城》,这两本书对于理解城市非常有帮助,书中数据翔实,有理有节。但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现实往往毫无道理可言,读陆老师这两本书挺憧憬理想中活力、宜居和和谐的城市,但现实中却好像看不到是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甚至在我的感觉中它是不断的在背离,当然这个感觉不一定对。

读完后我给这本书打了 4 颗星,总体的感觉就是读起来大有道理,各方面数据的对比翔实,外有借鉴,内有过去城市化的参考,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向心城市体系,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精致,城市会在聚集中走向平衡。这个周期可能比较长,在不同事件的聚集下究竟会怎样可能需要时间的检验,相对比较理想化。对于如何理解城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 3. 《土摩托看世界》-

这本书是在得到读书上读的,趁着免费阅读时间白嫖的。正如书的副标题所示,这是作者袁越行走的游记,在袁越行走探索中向我们传递力量。这本游记中出现的国家和地方都是普通人比较少去的,人文历史色彩贯穿于比较朴实的文字中,在社会历史这方面给我带来不少新的知识与启发,开阔了视野,读起来挺有感觉。

在读的过程中我一边读,一边在高清世界地图上放大后寻找书中所述的地方,这样在文字的描述中就可以对应到具体或大概的地方,这样读起来挺有意思。具体就不说了,喜欢读游记的可以看看目录,看看是不是对这些地方感兴趣,然后选择阅读。

– 4. 《元宇宙改变一切》-

元宇宙近些年来比较火,我也断断续续读了一两本讲元宇宙的书,看了一些元宇宙的系列视频课程,但都不如这本书对于元宇宙的观察、思考与畅想,这本书是目前我读到的对元宇宙介绍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之所以说这本书对元宇宙的介绍最好,是因为它并不鼓吹这两年各种概念性或起个别致的名称就飘上天而很少落地的东西。在书中能看到对当前各个技术的观察,要实现按照我们目前设想的元宇宙所碰到的困难,当前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我们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涉及面比较广阔,包括网络化、计算、引擎、互操作性、硬件、支付方式和区块链等多个方面,个中论述还算比较理性。当然作者的论述和对未来的畅想也不一定对,但是如果要了解当下谈论的元宇宙,对此又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值得读读。

– 5. 《遥远的救世主》-

我是先看了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剧名叫《天道》,由王志文领衔主演,电视剧不错,一个不错的故事加上老戏骨的演员,演绎的挺精彩。看完剧后我才找来这本书读了一番。书相对于剧集有一些补充,比如一些辩论的场景,书提供的信息更丰富一些,想象的空间也会大一些。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不管读书还是看剧,都挺有感觉,作者塑造的人物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现实中都能看到,结合人物的职业讲述的故事还有点意思,很值得细细品味,内容涉及的也足够丰富,涵盖文化、商业、政治、宗教。

网上散落着不少剧中的片段,解读者也众多,在我看来多半是因为内容包含社会文化元素还有人性背后的考量,在一本小说中增加社会文化元素仅仅只是在某些方面能支撑到故事,并不能构成社会文化的全部,但无疑在有些地方还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生活中像丁元英和芮小丹这样的人不多,像肖亚文、欧阳雪这样的人也不多,我们都是像那玩音响的哥仨一样的普通人。小说读起来挺顺畅,电视剧看着也不错,可任选其一观阅。

注:每本书的豆瓣截图中的评分都有实效性,是我在写的时候截取的,现在可能已经变化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