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

这是一个没有短板的团队-读《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

首先照例感谢豆瓣「鉴书团」的活动,让我得以在阅读范围上做一次扩充,自己选择性阅读可能根本不会读音乐方面的传记。我日常也听歌曲,只是听个好听和喜欢,在听的歌曲中摇滚要相对多一些,皇后乐队的的这些经典歌曲都听过,但一直不太留意是谁唱的,这次阅读对上了号,原来曾听过的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自皇后乐队,来自这几个大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重新听了这些歌,并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读的有些慢,但还是挺值的。《狂想人生》是一本挺不错的传记,作者以时间线为主轴记录了皇后乐队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组建到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之一的辉煌历程,对于皇后乐队重要阶段的描述比较细致,比如组建过程、首张专辑、经典歌曲的创作以及到各地的演出等等。除此之外,书中也出现时间线上各个时期哪些名人「很多人名,但对我就有些陌生了,毕竟对于歌曲我也只是听听」以及相关的事件,相信音乐爱好者读起来可能会更有感触。

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面对挑战和逆境的时候,皇后乐队也不例外,他们在面对挑战和逆境的时候是如何坚持与奋斗的,书中也进行了描述和探讨。简单来说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皇后乐队的辉煌历程,还可以从中获得关于梦想、友情和坚持的启示。

作为一个团队,皇后乐队是一个没有短板的团队,成员高学历,技能上互补,有一致的梦想,每个人又都有创作的才华,这真是一个梦之团队啊。

这本传记无论是乐队的粉丝还是音乐爱好者,都值得一读。这两者我都算不上,但我读完还是很有收获,主要是能够一窥根本不了解的行业中的琐碎,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另外也带来了一个思考:皇后乐队的经历非常「多姿多彩」,是不是这样多彩的经历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创造性是不是来自挺混乱生活中的体验与体察?

推荐 5 本书:2024 年第 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一季度结束,照例对自己在此季度中读的书做一番回顾。

今年是从马亲王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开的场,读完后顺着在微信读书上把马亲王的其他书也读了读,都还不错,我个人尤其喜欢《太白金星有点烦》和《长安的荔枝》。整个一月份基本上都是在读小说,进入二月份后,开始看技术、科普、经济、社科、历史等相关的书籍,一直到三月份结束。

在后两个月中读到书中,经济类有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技术类的《程序员修炼之道(第2版)》和《代码整洁之道:程序员的职业素养》;科普类中的《昆虫记》和《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社科历史中 TK 教主推荐的吴思三部曲看了《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两本,顾衡老师讲评过的《国家的视角》;行为心理类读了希思兄弟俩《行为设计学》系列剩下的三本(去年读过一本);访谈类的《多谈谈问题》;季末则读了豆瓣鉴书团活动提供的美食随笔《走南闯北吃东西》,这些书根据兴趣闲时都可以翻阅一二,反正我读着都不错。

在读到的这些书中,有 5 本值得在季末进行一番记录与回顾,顺便推荐一波,记录的次序仅表示时间顺序。

这本书是季末读完的,是豆瓣鉴书团活动提供的书,是高文麒先生的美食随笔,我对高先生一无所知,看介绍好像他在美食行业挺有名,读之前以为是专家推荐的美食清单,以方便读者在方便的时候按清单品鉴一番,结果一读才发现并不是,这本书在季末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我是一个俗人,好吃点东西,但吃不出个所以然来,吃到好东西也就来一句「我艹,好吃」这样的,然后可能下次还去吃,也就这样了。这本书介绍美食则不是这样的,不单介绍美食,还引出美食背后的起源、发展、民俗文化及历史渊源,将食物讲得清楚素雅,引出其本真之味,作者不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整本书分为四部分「人间至味、地方风味、四时有味、浅谈洋味」,作者一共讲了整整 50 味,行文素朴清雅,偶有轻松逗趣,三五页就将一味介绍的清清楚楚,读起来一味味美食从书中跃然而出,香气扑鼻而来,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烹饪大师,在文中给出了食材选用及烹调方法,以至于读起来觉得作者在书中做的那一味才是最香的,比如「人间至味」开篇老北京炸酱面这第一篇我就读出了这样的感觉,当然作者也并非全无推荐,还是有一些推荐的,比如外地人在北京去哪里吃一口地道的家乡风味。

除了美食,我在书中还收获不少新知,比如对川菜的辣的认识可能需要修正,作者介绍说四川吃辣不过两百多年,顺带引出川菜的「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对于大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五优稻、五优稻 4 号对应的品牌以及作者的蒸米方式。对只做过咖喱鸡块的咖喱这个来自印度的十三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然还有很多,比如粤菜为什么先上一碗汤,五味之外的鲜味等等,可谓收获满满。

当每种食材和味道对应到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趣味和历史变迁的时候,这种美食就鲜活了起来,这些年工作期间也在不少地方吃过作者介绍的美食,一边读着一边回想吃过的美食,感觉那些吃过的美食在回忆中顿时丰满了许多,爱好美食的人不妨读读看,看看一个有文化的吃货是如何看待美食的。

最后说说略感遗憾的地方,在地方风味这部分的随笔中,没有看到介绍粤菜和湘菜,以及云南、西北等地的菜系,可能是我贪求太多了,但这种写美食的方式我真的挺喜欢,希望作者得闲时不妨再多写写。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 TK 教主的推荐后收藏到书架中,在网上被称为「吴思三部曲」,包括《潜规则》、《血酬定律》和《我想重新解释历史》这三本,这次读了前两本,两本读着都不错,我自己更偏爱《潜规则》这本。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能够让人明白社会中一些实际运行的规则,这些规则隐藏在正式的规则之下,不成文又处处存在,作者将这种实际上人们真正遵循的行为规则称为「潜规则」。

书中提供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历史故事,故事来源于史书的记载,通过对故事的剖析,将社会最深处、最黑暗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启发就是能够让人重新审视现实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对历史会有另一面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借助书中一出出的历史故事来观古思今,便于我们审视现实,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中的问题,指导我们的个人行为和决策。

这本书大名鼎鼎,买来很久了,断断续续偶尔翻看几页一直都没有读完,这次拿起来重新开始把它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通俗易懂,对于大众阅读比较友好,不论是经济学原理的十大原则,还是需求和供给对于市场的影响,抑或是弹性、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竞争等等,作者对于这些的介绍都使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进行,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语言简洁之外,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问题,将经济学的这些研究对象跟实际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方便理解。

尽管语言与解释比较简洁,我读着感觉依然比较枯燥,这可能是大部分教材类图书所具有的特点之一,读完好在对于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相较于日常道听途说的正式定义」,也大概了解了供需对市场的影响,价格如何形成,不同的弹性在实际是如何应用的、生产成本和收入不平等等等。

困惑依旧很多,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理性人假设这个前提在实际中的有多大出入?第二是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平衡这个过程会有多久,达到供需平衡中间的过程和时间牺牲了什么?

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读完以后会尝试用经济的这些原则分析日常的事物,看什么都是钉子,想挥舞这把锤子捶两下,大部分都无果。但用经济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一方面确实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逻辑性的锻炼好像挺有帮助,并且能够提高分析能力,这确实是实打实的。

想想也是,涉及到资源分配、决策和人类行为,这得是多复杂啊,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基本的原则和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就行,先混个了解,这本书可能是挺好的一个选择。

杜牧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咏叹天宝轶事,警示后来的君主。但送荔枝这事是怎么办成的呢?毕竟两千多公里呢,现在飞机高铁轻松搞定,那天宝年间是怎么办到的呢?马亲王的《长安的荔枝》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一个理工科学霸李善德奋斗数载,终于办完了按揭贷款在长安城购置蜗居一套,正意气风发之时,在一场同僚们的酒席中被算计,承接了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的任务。为了家人,李善德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决定放手一搏,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项目经理李善德登场,故事就此展开。

故事是一个历史故事,但处处能见到现在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按揭买房、职场博弈、违规逾矩等等,很多都是正式规则下实际被人们遵守的规则「见《潜规则》」。书中不少地方读完记忆尤深,比如李善德拿着正式的聘书,做了市场调研、设计了原型、验证了方案,撰写了解决方案…… 按照规章制度的流程来开展项目处处碰壁,直到拿了右相杨国忠的银牌,才路路顺通。

马亲王用 9 万多字,在从岭南到长安五千里的距离中,写尽了人生百态,在主人公李善德的精算下,最终还是让长安的贵人吃到了那一口新鲜的荔枝,代价是几十年的荔枝果园尽数被毁,区间各地的农民不堪赋税背井离乡,日夜兼程赶路倒下了无数的骑手马匹,最后仅一人一骑到达长安。

李善德在摸熟「和光同尘,雨露均沾」后,终究是带着众多部门完成了任务,给领导脸上增添了光彩,立下功劳的李善德却快乐不起来,这个理工科的学霸最终在岭南找到了自己的依归之地。

马亲王的这个故事据说 11 天写完,确实厉害,整个故事非常紧凑,可读性挺强,紧凑中也不忘开车,马亲王也是开得一手好车的作家。

如果西天取经是领导们规划的一个项目,西游会是怎样的西游?马亲王脑洞大开用《太白金星有点烦》重新架构了西游,这是一本讲述「天界」职场种种的小说,写的真棒,我非常的喜欢。

佛门老大给他的二徒弟量身定制了一个提升资历的镀金项目——取经,为了扩大影响力给天庭发了个函,让太白金星当护法,协助观音大士……故事从这里就开始了。

人人都想在镀金的项目中占个名额,混个经验,以便将来好进步。那么在各路大佬打招呼下谁才能在团队占一个名额呢?劫难该如何设计才能广为人知又达到目的呢?每个劫难都是一个小项目,如何策划,聘请什么样的妖怪?租赁什么样的洞府?事前策划和事后总结怎么写?费用怎么报销?如果碰到一个不好的合作者又该怎么办?碰到冒名顶替前来喊冤的又该怎么办?八十一难在规划中绝大多数都是表演的,体现了项目规划设计的师徒降妖伏魔,救苦救难,当遇到真正的人间苦难时,该怎么办?成仙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这本书读起来太有意思了,原来天界也如人间界一般,漫天的仙佛也如我们一般~



探寻食物本真之味,一个有文化吃货的美食随笔

季末鉴书团活动中《走南闯北吃东西》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感谢鉴书团提供的活动,并且有幸被抽到得以拜读高先生的这本书,读罢收获颇多,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道美味佳肴,值得喜爱美食的人品尝一番。

这本书是高文麒先生的美食随笔,高先生或用两三页,或用四五页,一共足足讲了 50 味,书中行文素朴清雅,偶有轻松逗趣。阅读中一味味美食随着眼中的文字从书中跃然而出,香气扑鼻而来,正想着高先生会推荐哪一家是正宗时,高先生却来一番旁征博引,引出美食背后的起源、发展、民俗文化及历史渊源,将食物讲的清楚素雅,引出其本真之味,不愧是地地道道的吃货,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在读之前我想这会不会是一本专家帮助过滤后的一个天南地北美食信息清单,读起来发现并不是,而高先生这种介绍美食的方式是我喜欢的,很多地方高先生给出了食材选用和烹饪方法,以至于读起来觉得高先生在书中做的那一味才是最香的,比如老北京炸酱面这第一篇我就读出了这样的感觉。当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推荐,书中还是有一些具体推荐的,比如在北京去哪里吃一口地道的家乡风味。

除了美食,我在书中还收获了不少的知识,比如对川菜的辣的认识可能需要修正,高老师介绍说四川吃辣不过两百多年,顺带引出川菜的「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对于大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五优稻、五优稻 4 号对应的品牌以及高老师的蒸米方式。对只做过咖喱鸡块的咖喱这个来自印度的十三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然还有很多,比如粤菜为什么先上一碗汤,五味之外的鲜味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点喜欢吃的我,可谓收获满满。

当每种食材和味道对应到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趣味和历史变迁的时候,这种美食就鲜活了起来,这些年工作期间也在不少地方吃过高先生介绍的美食,回想起来也就是好吃不好吃,一边读着一边回想吃过的美食,感觉那些吃过的美食在回忆中顿时丰满了许多,爱好美食的人不妨读读看,看看一个有文化的吃货是如何看待美食的。

最后说说略感遗憾的地方,在地方风味这部分的随笔中,没有看到介绍粤菜和湘菜,以及云南、西北等地的菜系,可能是我有些贪求太多了,但这种写美食的方式我真的挺喜欢,高老师得闲不妨再多写写。


带着年代印记,我畅游了过去的记忆

这本书是来自于豆瓣 鉴书团 的活动,按照约定出版社把书寄过来,在约定的时间内读完然后写一篇书评,这本书于 2024 – 01 -21 日晚收到。

从收到书的第二天起,连续 3 天每天抽一点时间,读完了这本包含 10 个小故事分为三辑的书,读完书后再看目录与这 10 个故事, 第一时间浮现脑海的竟然是足球中的「334」的阵型。为什么会浮现如此的情景呢?这书在写足球吗?当然不是,虽然个中篇章的元素有足球,我细想了想,原来是书中的点点滴滴将我带进了过去的记忆。

我与作者是走入同一条时代长河的人,不同的是我从蛮荒的大西北走入,而作者则在吴侬软语的江南步入,地点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不同,江南的河先汇入大海,而后才会等到西北的水,但终归属于同一个时代,只是会晚那么一拍半拍。

我从这 10 个故事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别离和追寻,这也是人这一生的主旋律。在回顾我们的过去中,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然后别离,追寻则贯穿其中,周而复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个别离的脉冲和一些平淡的日子构成,走着走着你突然就觉得身边的人少了起来,然后就越发的孤单了起来,是时代的变迁使然,还是本就是如此?

10 个故事中熟悉的元素一下子带我回到了过去,过去是住带院子的平房的,烧着炉子,小院有一方菜畦,养几只鸡。小伙伴们是扎堆胡来的,夏天游水摸鱼,冬天冰车溜冰,现在想起来仍旧很是欢乐。慢慢的我们在长大,小城也在发生变化,有了楼房,有了商场,有了录像厅,有了台球厅,有了流行音乐,……,而我们则多读了几年书,多踢了几年球,有了打架斗殴,有了旷课钻录像厅,有了懵懂的欲望,开始想女人了……,我们也读还珠楼主、金庸、古龙、卧龙生、梁羽生、温瑞安……,当然还有岑凯伦、琼瑶,还有极难到手却一直在流传的手抄本。然后就到了高三,然后「高四」,然后去外地上学,再然后是工作、成家、养育孩子…… 。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楼房和更高的楼房慢慢在城市中生长,扩大着城市的边界,楼群汇聚了更多的人,却拉大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沟通从书信往来开始到 201 电话再到 BP 机,然后就是手机,互联网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从 163, 169 拨号上网到 ADSL,QQ、西祠胡同、天涯、MSN……,然后就到了现在我们的时时在线,时时刷手机,时时被投喂。

一路走来,接触的空间越来越宽广了,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回望这一路,每个阶段都有别离,各种各样的别离,走着走着,不是我们离开了他们,就是他们离开了我们。技术给了我们零距离的支撑,也为我们带来了更遥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时代,我们身在其中,随着它继续向前滚滚而去,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在追寻什么?我们捕到了我们时间长河中的美人鱼了吗?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到:“在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无法将所有的节点串联在一起,只有回望过去,你才能看清这些节点是如何串联在一起的……”,乔布斯回望的结果是成就了苹果的第二次伟大。我被这本书带到过去的记忆中,看到了很多,我没看清也没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但我想我看到的这些点点滴滴,就成为现在的我,一个普通的大众。

感谢作者选择过往记忆的零星点点,然后以此谱写故事,故事带我畅游了一番我记忆中的过去,有别离也有欢聚,虽然我们终将消散,但未消散前我们还得继续捞我们的美人鱼,还得在一段段的旅程中行进。


推荐 5 本书:2023 年第 4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2023 年的最后一天读完了郭建龙的《失落的世界》,这是 2023 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然后回头看了看,第四季度还算读了一些书,一共有 30 来本,以文学小说为主。

在最后一个月,扎堆读了读刘震云和余华的书,基本上把微信读书上有的都读了一遍,他俩的书就不做具体推荐了,喜欢的都可以读一读,除了有名的,我自己比较喜欢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这本书展现了余华的文学阅读经历和对音乐的体验,我读起来感觉挺好。

在其余读到的书中,有 5 本值得在季末做个回顾与记录,但在这里只能回顾三本,另外两本在我搜索的时候豆瓣里没有登记,就不在这里说了,我在博客上同步这篇的时候做些扩展。在微信公众号上有两本可能会有问题,一本在豆瓣上检索不到图书条目信息,另一本是没有国内出版的。

这本书读起来总体上比较枯燥,有读教科书的那种感觉,但是读完会很有启发。我们身为社会中的一员,读懂政府如何治理社会,我们可能才能找到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作者周黎安从发包加上锦标赛这两个维度来观察咱们社会的变迁,在变迁的过程中管理者对于治理中「事权、财权、考核」的决策,根据书中提供的资料和数据,一路走来这些决策还是挺实用的,在成书的时候对于新时代的进一步决策改进看起来也蛮有道理,但现在好像只能个人体会了。

这本书前半部分读起来比较枯燥,中间与后半部分读起来就会好不少,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阅读体验。具体的我想了想就不做过多回顾了,因为此时我还被禁止群聊和朋友圈,现在已经不太知道什么是能说的,什么是不能说的,大家看看豆瓣数目中的简介吧。另外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中有上架,同样可以选择使用微信读书一览。

大刘的短篇,准备给孩子读,结果自己一下就着就读完了,天使时代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面临生存问题时,如何定义人?」。镜子的故事则主要在说水至清则无鱼,变异是生命进化的基础,偏离道德主线的冲动和欲望则是社会进化的基础。

读完蛮有收获,得承认历史的价值,并不能用一两个字概括之,站在历史所处年代看其政治得失,这种视角看得失挺有一番光景。钱穆选了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把他的研究展现的很清楚,并带着自身的喜好,可能并不一定认同,但不妨碍从中获得各朝代制度和组织架构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值得一读。

钱穆用了很短的篇幅讲了很多的内容,而且读起来并不生涩,我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在对考察的这五个朝代,钱穆引经据典,分别从「组织、选举、赋税、国防」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评说,讲的蛮有意思,既包含钱穆认为的宝贵经验,也指出了流弊,通俗易懂,推荐阅读。

这本就是在豆瓣上检索不到图书条目的,这是哈金写的一本书,用一个爱情故事写了一个时代,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有上架,可以在微信读书上读。

对于哈金多有听读书的朋友提及,但一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直到这次读余华和刘震云的书,又看到余华老师的书中提及哈金,一看微信读书书架上有这本,于是就读了起来,这算是第一次读哈金的作品。

哈金写作的语言非常的平实,在等待中一步步推进,当你的等待到来时,可能并不是你期望等待的,所以只有继续的等待,为什么?我想等待才会有希望,希望所在就是至美,所以故事的结尾就是孔林的继续等待。

贯穿于整个故事中的小事仔细想想其实蛮有意思,比如那个时期领导干部找对象(还有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跟相关的作品联系起来想想(湘女上天山、亮剑……),或许他们被打倒也有其合理性。对一件事的判断不能简单的说对或者不对,要看站在什么角度来评判,而不能简单的说「四条腿好,两条腿不好」。

书中的故事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前阵子财新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文革」和其间的经济,这篇文章发到了我的一个微信群里,我就多了一嘴(两句话),并使用了「wg」的缩写,结果群炸了不说,我也被微信禁了群聊和朋友圈到现在,在这个事上,我也在等待,等待解封。

这本书是没有出版的书,是袁剑写的,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写于 2004 年,推荐这本书并不是说这本书非常好,是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挺不一样,不一样的观点最起码应该能让我们多看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至于对或者错,或者认可不认可,那是另一回事,多一些声音我的看法是总是好的。


回头一看好像都是政治历史类的书,第四季度主要就读了这类的和文学小说类别的书,我也罗列几本文学小说作品,算是中和一下品类,《布鲁克林有棵树》我读完买了纸质的,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完我也买了纸质的,我觉得孩子可能会读它。

我还读完了金观涛的《消失的真实》,这本书应该算哲学范畴的书,讲真的这本书我没大读懂,云里雾里算是翻阅了一遍,本来想看他写的自动控制那本,没成想先翻完了这本。在读的书中比较失望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我读着非常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