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月夜

我常去的一些小众设计&前端资源类站点

心情糟糕、寻找灵感或欣赏美的时候,这些设计资源类的站点是我的一个去处,每每必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爱好。我选了六个目前还会去但不常听人说的站点,一起感受一下,以 Instagram 为代表的照片应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照片的美,设计师的产出也同样如此。

一. freebiesbug.com

这个站点主要提供免费的设计资源,免费的设计资源共分 6 个大类。从文件类型上看包括PS(Photoshop)、Ai(Illustrator)、Sketch、Fonts、js、HTML。从设计资源内容上看包括应用设计、图标设计、原型设计、UI 工具包、免费字体及网站模版。整体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数量上目前近 2500 个,我常去这里欣赏与学习这些不同的设计。

二. uplabs.com

uplabs 是一个创意设计的社区,按照时间线提供 Android,Web,iOS 等诸多的创意设计资源,这个站点是相对后来发现的,最近从行业外的人那里听到一个词「现代感」比较适合描述这个站点,这里面的设计资源跟现在的设计演进比较一致,是一个欣赏和借鉴的好地方,这里我也比较常去。

三. pixelbuddha.net

pixelbuddha 也是我常去的一个地方,这个站点提供的设计资源种类相对比较多,包括图标、动画、HTML、矢量图、UI 工具包、字体、模版等等诸多类别的不同元素,这就可以就不同种类的元素进行集中的欣赏,还是挺不错的,我隔三差五会上去逛逛。

四. cssauthor.com

这个站点主要以 Web 网页设计为主,并涵盖网页设计周边的元素,在这里可以找到免费的 PSD 设计资源,从中可能会触发灵感,同时这里也会有一些教程讨论网络的趋势及一些技术,我偶尔会在这上面看看,这里面的一些 CSS「层叠样式表」代码还是挺有趣的。

五. oxygenna.com

oxygenna 这个站点是以提供付费的 WordPress 主题为主的设计资源站点,在此之外提供一些免费的设计资源,包括背景、图标、页面 PSD 等设计资源,还是不错的,这里我不是很常去,偶尔想起还是会去看一眼。

六. prototypr.io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集不同设计工具&内容聚合的这样一个站点,但无疑可以在这里面欣赏到一些工具完成的一些设计,这个站点支持邮件订阅,如果订阅每周会收到一些推荐,我大致上会浏览一下标题,另一部分这个站点有一些设计相关的新闻,这个我倒是不经常看。

以上六个站点是我会去的与设计和前端相关的资源类站点,之所以说是小众是因为平常听到的不多,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我既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前端工程师,但无疑在这些地方我还是看到了令我赏心悦目的设计,在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些设计的站点就是我的一个去处,迎面而来的各种色彩的设计图会顿时让心情好很多,看多了偶尔也会产生对设计欣赏水平提高的感觉,于是这也就成了自己一个小小的爱好。

目前这六个站点均可以无障碍访问,或许你也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试试看,当然如果你是设计师或前端工程师,这也可能是一个借鉴的地方,如果你有觉得不错的,请留言给我也让我欣赏一下。

btw: 站点这东西会随时间而变化增减,稍晚些时候我会在 GitHub 上建一个项目,并将其放到上面尝试后续维护以使时刻保持最新「链接」。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月夜荐书:《生命 3.0》

生命 3.0

《生命 3.0》这本书是 2019 年我读完的第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去年后半年的时候听说过它,在读吴军的《智能时代》时想着读完后读读这本书,结果被当时冒出的《重新理解创业》和《奈飞文化手册》截胡了,这一耽搁就有些忘记了。

前两天在一个小群里看到朋友发的「万维钢的新年书单」,看后发现书单中有这本书,于是就打开来准备读一下,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在孩子睡觉、上学、课外班等待的间歇中就把它读完了,读完意犹未尽,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书。

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Erik Tegmark」是一个物理学家,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宇宙学上「来自维基百科」。在我心中物理学家都是面对并解决大尺度问题的,问题可以是宇宙级别的宏观大尺度,也可以是粒子级别的微观大尺度,所以对于物理学家怎么看待生命以及人工智能我其实是蛮好奇的。

带着这种好奇掠过赞誉和推荐从引言开始读起,引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达芬奇」团队中的通用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带着我畅游了一番未来,随着故事的演进我们发现未来可能会有很多选择,这些不同的选择让我们选择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生命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这可能在于很多不同「欧米茄」团队的走向,这些不同的「欧米茄」团队可以帮助人们达到什么极限?又会帮助人类走向哪里?

展望生命的未来之前先感受一下现在,泰格马克用很短的篇幅回顾了一下 138 亿年的宇宙历史「感受一下这个尺度」,直至生命的降临。从爆炸后的一锅无生机、滚烫致密、沉闷均匀的基本粒子汤,到粒子开始组合成复杂的物质。从强核力到夸克再到聚变成氦原子核,然后再到原子,通过膨胀原子冷却再到万有引力放大,原子组成了最初的恒星和星系,宇宙的黎明开启。最初的恒星通过氢原子聚变产生热量和光,然后恒星死亡,原子再度回归宇宙,形成围绕在第二代恒星周围的行星,然后在某个时间点,原子组合成能够维系和复制自我的复杂形态,道生一了,一生二,二生三,生命降临了。

随后,作者以暂新的视角给生命下了个定义:生命是一个能保持自身复杂性并能进行复制的过程。其复制的对象并不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而是能够阐明原子如何排列的信息,这种信息由比特组成。也就是可以把生命看做是一种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根据这个视角下的生命,作者随后建立了一个框架,以便能够系统性的探讨生命的未来,这个框架通过生命组成的硬件软件的升级方式界定了生命 1.0 , 生命 2.0 , 生命 3.0 。

  • 生命1.0(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
  • 生命2.0(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的;
  • 生命3.0(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

建立了框架后,就可以围绕框架做一些探讨与思考,围绕着框架,在随后的篇幅中,作者先后进行了智能的基础性探索。首先定义智能「完成复杂目标的能力」,接着从物理学角度对物质如何组合出记忆,而它们又是如何计算和学习的进行了解释,这部分相当有意思,你会看到一个崎岖不平有 16 个山谷的曲面是可以根据位置完成 1-16 任意一个数字的记忆,你会看到与非门怎么可以计算万物,还能简单的一窥神经网络『我没看太明白』。

在完成了基础性的探索后,紧接着探索了很多的可能性,就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会对个人生活、电力、金融、武器、法律、就业等产生的问题与影响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在看过几本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书中均有所展望,部分是雷同的』,面对这么多的可能如果有一天通用人工智能被打造出来后,就可能会产生智能的爆炸,产生超级智能,人会被远远的甩开。未雨绸缪也好,提前展望也好,我们面对未来都会有哪些选择?书中给出了 12 种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关系的可能选择,在这些选择中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呢?好像无论是人类灭绝,人类丧失统治地位,限制超级智能发展还是人类统治超级智能都有很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有益?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要保证超级智能与人类目标的一致性,而要保证目标一致性,需要让人工智能完成三件事,分别是让人工智能学习、接受、保持我们的目标。可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目前好像是无解的,不说这些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各个非常小的群中也经常很难就目标达成一致,更何况是整个人类。这就又回到了哲学内了。

讨论人工智能必然包括意识,人之所以拥有意识才能拥有不同的体验,而这也是人的意义所在,那人工智能是否拥有意识?如果人工智能可能拥有意识,其体验时间和空间尺度可能会非常庞大,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注定不是宇宙间最聪明的存在,或许生命 3.0 会带着我们的意识遨游整个宇宙。

以上大概就是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之所以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并不是因为赞同或者认可作者关于人工智能的种种论断「毕竟很多是可能性的探讨,并没有结论」,更多的是认可作者思考问题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是这本书与其他讨论人工智能的书的不同之处。建立整体框架界定边界,用现有的基础物理定律,尝试推导分析产生的可能性更具有系统性,其可能性的概率也更大,而这种系统性的建立会将关系和逻辑纳入其中,这会让我们在思考上更加全面一些,从而获得的解决方案也会更优一些。

从近两三年发生的一些事件,比如 AlphaGo 战胜围棋世界冠军,后续的 AlphaZero 。还有我们无处不见的越来越精准的各种推荐,仿佛最了解我们自己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了,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数据以及计算的威力,这背后可能是刚刚开始的人工智能,我们可能很难关注全人类的走向,但可以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可能会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影响,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各大网购平台均有销售,电子版的在 Kindle 和微信读书均有上架,可酌情选购,如果暂时不想买又想先看看,可以留言[我想先看看]。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2018 个人总结

今天是 2018 年最后一天,时光匆匆忙忙就又跑了一年,在过去的这一年中,看到的,听说的,经历的好像都不怎么如意,这是一个凛冬之年。想想这一年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总结的,思来想去之后觉得还是应该给自己一点点的仪式感,所幸就叨叨几句。

这一年总体来讲比较简单,大部分时间围绕着孩子在做几点几线的一些事情,上学放学的正常接送与跆拳道、围棋两个课外班接送,外加检查检查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能看到很多的挺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围绕接送与辅导学生的小生态中就存在很多的产品。

接与送中间的间隔时间主要用来读读书,这样一来书倒是没少读,前前后后差不多读了 135 本书,与去年基本相同,但远超去年的计划。

去年还做了一些计划,比如预计做的产品和尝试一些小的事情,今年均未按计划完成,预计做的产品在一季度后就撤离了,小的事情也未曾尝试。

年中与家人一起回了趟青海,短短 7 天意犹未尽,毕竟是故乡而又风景如画。在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现在,能够见见朋友们,感受一下夏都的凉爽无疑是极美的。

基本上 2018 年就干了这些事,比较简单,在简单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应,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但直到如今仍未达到理想状况。

这种不适应主要是自己的习惯与时间的分配造成的,白天能用的块时间是孩子上学时候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大概上午会有 2.5 小时,下午会有 2 小时,这中间还有小的随时过来互动一下,在开始时尝试了一下做产品相关的工作之后,发现根本不行,就主要以看书来使用这些时间,然后尝试调整,效果不是太好,放到晚上倒是效果还行,就是身体不太允许了,毕竟年龄不小了,可能随着小的也上学后会好一些。

大概要叨叨的就这些了,2019 年准备做些什么呢?现在来看也比较简单。

两件重要的事:继续完成孩子上学的接送与作业的检查;尝试寻找在家赚钱的方式「毕竟曾做过共享软件」。

其他要做的事:继续读书;继续保持完成每日多邻国学习;继续间断性的写写东西;在线上社区多一些互动,看是否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最后,感谢家人在 2018 年给我的帮助,感谢各位兄弟朋友给我的帮助,感谢 2018 年遇到的每个人、每本书,是你们使我得以能够继续成长,看到希望。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产品经理知识技能图谱 0.1

产品经理是一个职业角色,通常也代表一类人,不同企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多少都会跟产品有关系。以前招聘产品经理时,我给产品经理的定义是:「产品经理是产品的 CEO」,并在每一次招聘中按照这个定义进行沟通,以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但终归这是有些模糊的,比较个人化。

从产品出发可能更有利于理解产品经理,将产品经理看作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统筹者,是必须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结果负责的职业角色,这样就会清晰很多。沿着产品这条路,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探索、成长、成熟、衰退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涵盖着源起、分析、设计、实现、发布、运营等诸多的工作。

可见要承担这样的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掌握一些技能,这样才有可能推进每个阶段的工作并达成预期的结果。那么该具备什么能力呢?我觉得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是比较核心的三个能力,也是产品经理的基础能力;而从技能上看,覆盖面则相当宽广,在尝试对所有涉及到的技能整理后获得下图,称之为「产品经理技能图谱 Ver 0.1」。

图中从内到外是一个产品经理从局部到全面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点,从职级上可以说是从初级产品经理「助理、专员」,高级产品经理到产品总监的进阶之路。当然在分工协作的当下,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成为专职的产品经理,比如需求产品经理,运营产品经理、数据分析产品经理等等,视现实中的需求而定。

图上的众多技能之间按照明显的边界进行整理归纳,但实际学习中边界并不会这么清晰,每一个产品的建设也不一定会用到全部技能,而要想熟练全部的技能也是极其困难的,一方面要有全栈的志向,另一方面也要有人至践则无敌的切实行动。

梳理产品经理技能,是我对产品的相关知识技能结构化及系统化的思考与整理,形成的这个图可以作为一个索引,便于自我审视及进一步的学习、实践、思考、总结。虽然图中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技能看着让人头皮发麻,但依然可「yi」能「ding」会有不少遗漏或不妥的地方,仍然具有进一步抽象归纳的可能,而这就需要朋友们的参与反馈和自我提升后的修正了,希望看到图的朋友们多多指正,也希望它对你有点用。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订阅号封面图制作注意事项

这篇继续说微信订阅号。随着微信在 iOS 上对订阅号进行了一些改进的尝试,订阅号的封面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做封面图时可能需要有些改变。

最开始订阅号封面图的尺寸比例是 16 : 9 ,一般我会使用 900 x 500 作为封面图,随后的更新封面图的尺寸比例变更为了 2.35 : 1,因为写的少,我还是使用 900 x 500 作为封面图「900 x 383显示较佳」,这次更新后又有了 1 : 1 的尺寸比例,用于非星标和常读的订阅号的封面,微信建议是 500 x 500,并在后台提供尺寸裁剪功能,如下图。

能裁剪,最终总能获得展示的尺寸,但从上图来看,裁剪后总会缺失一些元素,这是选择或做封面图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地方,显然要想裁剪不丢失元素,直接提供 900 x 383 的图片是最好的。

封面最终以图文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在以前标题、封面、摘要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立区域,各自承载信息的传递,但这次更新不太一样了,没有了摘要,标题与封面和在一起了,增加了有多少朋友读的信息,这还是星标和常读的图文信息,非星标常读的图文是标题和一个 500 x 500 的小方块图,实际阅读时看到的形式如下,上面的是星标图文,下面的非星标非常读图文(尽管我是经常读的)。

几次更新中封面图尺寸比例的演变。

将上面两个图放在一起来看,结合最新的展现方式与封面尺寸比例的演变,当选择或者制作封面图时,有 3 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首先,尽量选择 900 x 383 的图片来使用,或基于 2.35 : 1 等比缩放的图片;其次,在星标或常读图文中的标题是白色字体,封面上部分「红线间」尽量避免使用与白色相近的颜色「注:目前标题的红线部分已经移到下方」,以使标题能清晰阅读;最后,封面图要表达的核心信息要放在上图中红框范围内。这样不管是不是星标或被判为常读,均能输出图片中的核心信息。

btw:因为 Android 一直以来并没有升级,目前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使用 2.35 : 1 的图即可。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