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月夜

释放 Windows 系统盘空间

最近使用了一阵子 Windows 系统的电脑,系统版本是 Windows 10,买来电脑时电脑本身已经分好区,共两个盘,系统盘大约 80G 这么大,按照以往的使用习惯,一般将软件安装在非系统盘,正常使用应该没啥问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有一天系统提示系统盘空间不足,我心想这 80G 这么快就满了?一看还真是,只剩 15G 多点的空余空间了,以往常常使用 360 安全卫士提供的功能来清理空间,图个方便,效果也不错,就是它会经常不经你同意就给你安装一些他自家的其他产品,这有点讨厌,最近凑巧又在我不留意下给我装了他家的浏览器,我直接就给卸载了,这下就只能自己动手解决了。

大概浏览了一下系统盘各个目录所占空间,整理了一下思路,除了系统本身之外,占用的空间大概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自己安装应用程序的缓存和未根据指定路径进行存储的内容;其二是系统自身的保留文件和临时文件。为简便,把它称为应用缓存和系统自身,接下来我就从这两方面着手,看看是否能释放一些空间。

– 应用缓存 –

应用缓存大多在「用户」目录中,在目录中找到当前用户为名的目录「类似 C:\Users\yourname」,进入后就能看到里面的诸多文件及文件夹,如下图所示。要想看到所有的文件和目录,应该将默认设置隐藏的项目也显示出来,通过切换到「查看」页(图中 1 所示),勾选「隐藏的项目」即可。

在图中我一共标注了 6 个地方,其实有关应用缓存的是 2,3,4,5 这 4 个标注,0 是我自己以前的使用习惯,在系统自身那块说,1 在上面说了。

先来说说 5 ,这里简单说一下,主要是 Apple 家的产品 iCloud 和微软自家的 OneDrive 产品,这俩产品默认的存储地方在系统盘,其中微软自家的 OneDrive 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设置改变其路径,然后将其剪切到修改的路径就行了「微软官方也有方法,在其官方网站搜索『更改 OneDrive 文件夹位置』」。Apple 家的没找到有设置的地方,于是我将其关闭后硬生生的剪切到其他盘(D盘),然后在用户目录下建了个快捷方式指向我剪切到的路径,做完后发现没啥问题。这两项其实并没有占用多少空间,不把数据放到系统盘是习惯使然。大概看了看,发现占据空间的主要是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相关的一些工具等缓存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具体就是 标注中的 2,3 部分,分别是 .Android、.AndroidStudio3.6 和 .gradle 这三个目录,其中 .Android 和 .gradle 占的空间加起来 10G + ,一个是模拟器相关文件,一个是构建工具相关文件,不知道这种安装策略是基于什么考虑的「毕竟这是 Windows 系统而非泛 Unix 系统」,释放空间只能想办法把这三个目录移动到 D 盘跟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在一起。

我采用的方法是分别找到配置文件,修改为新的路径后直接剪切过去,具体来说:

.Android 在其目录下找到 avd 目录,修改其中的 ini 文件指向新的位置,然后将 .Android 整个目录剪切过去就行了;

.AndroidStudio3.6 目录,在其中的大概看了一下文件,发现这里面基本上都是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的一些配置, 将 .AndroidStudio3.6 目录剪切到新的地方,在 Android Studio(IDE 所在的目录)目录寻找配置文件,在 bin 目录中的 idea.properties 文件就是其配置文件,找到 idea.config.path 和 idea.system.path 取消前面的注释符,修改为剪切到的新地址即可。

.gradle 这个可以先将这个目录复制到新位置,然后在 Android Studio 中通过菜单(File->Settings->Build,Execution,Deployment)将 Gradle user home 设定到新位置,然后将老目录删除即可。

这样清理完毕后,基本上系统盘的空间一下就释放了 10G 多,基本上我的问题就解决了。

在标注 4 的目录中有三个目录(Local、LocalLow、Roaming),这三个目录中有很多应用的缓存文件或者配置文件,其中尤以 Local 目录占空间大一些,但这个最好不要动,这个目录里可以安全删除的就是临时文件目录(Temp),其他的要视自己对于安装软件的熟悉程度,我草草的看了一遍,把两个我独立安装的软件迁到了数据盘,两个加起来不到 400M 这个样子,通过这项操作也说明了如果对其中的软件比较熟悉,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地方的。

– 系统自身 –

每当开始使用 Windows 系统时或者刚装完系统后,我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上图中标注为 0 的那部分内容转移到数据盘中,在这台电脑上就是转移到 D 盘。

以文档举例,在文档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在弹出的窗体(如下图)中选择「位置」选项,然后在中间位置可以通过「移动」按钮完成转移,标注 0 中的其他项均可采用这个方法进行转移。

转移完后开始装一些使用的软件,除了一些专业用途的,通常会安装微信和QQ,默认情况下微信和QQ的自动缓存文件会装在标注为 0 的文档内,默认情况下是在 C:\Users\yourname\My Documents 这个目录下,因为已经将文档移动到数据盘,所以微信和QQ的缓存会随着安装也就到数据盘了,再说QQ还可以在安装的时候指定将其数据存放于何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相信 Windows 应该有了一些新的对于存储的管理功能,打开存储「开始-设置-系统-存储」,跟以前比多了不少的功能,对于临时文件就可以通过这里来进行删除,还可以进行其他跟存储有关的管理,比如通过「更改新内容保存位置」直接提供我在上面标注的 0 那部分内容保存位置的修改。

其中有个名字起的挺奇怪叫「配置存储感知或立即运行」,这里会有计划的对存储进行一些清理。如果系统是刚好赶上那阵子免费从 Win7 升级到 Win 10 的,同样可以在这里面删除以前版本的 Windows,这个也会释放不少空间,除了存储提供的功能之外,使用磁盘清理功能也可以释放磁盘空间,在本地磁盘分区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在中间偏右有个按钮「磁盘清理」鼠标左键单击后就进入磁盘清理界面,如下图所示,可在「要删除的文件」列表中选择要删除的文件,选择完毕后鼠标左键单击「清理系统文件」按钮即可释放空间。

另外还记得有两个地方能够释放一下,比如关闭 Windows 的休眠文件。Windows 10 引入了保留的存储,这个在使用其自身清理功能时有提示,这个也是可以禁用的,但这些个人不建议这么做,如果想尝试一番,按如下操作。

Windows 休眠文件

休眠文件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可以关闭的,管理员身份运行 cmd ,运行  powercfg -h off  命令,重启电脑。

Windows 保留的存储

打开注册表如下位置:

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eserveManager

将其中的 ShippedWithReserves 设置为 0.

其实把 Android Studio 相关的缓存文件迁移走后就解决了我的问题,很久不用 Windows 了,随着使用也逐渐开始熟悉了,这个版本的总体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上一个有这种感觉的还是 XP。随着时间的累积,系统自身带的病毒安全防护已足够好用了,配合着现在的硬件,跑起来也是挺爽的。


记录两个问题

最后记录两个使用中的问题,没有找到太好的解决办法,在万能的互联网上查了一下,提供的解决办法都不太理想,静待升级。

1. 偶尔情况下「资源管理器」一直在占用 CPU;

2. 居然不能设定中英文切换默认键「Ctrl+空格」,目前我用安装英语语言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拼多多购物个人体验

2019 年 06 月 19 日 21:49 分,我在拼多多下了第一单,开始了拼多多的使用体验,如今马上就到一年了,说说我的个人体验。

先来说说整体的数据,在一年的时间里,总共下了 39 单,共计 1300.68 元,在网购中应该算比较少的那种,我自己大概做了个分类,如下表:

我自己的整体体验是正常,没有一样东西有超出预期的体验,其实有相当多的东西我是稍用即扔了的,但是考虑到价格,那就只能说比较正常。

这些分类中有两个是百亿补贴的产品,百亿补贴中的东西还不错,也就是大家说的「真香」,我买的这两个补贴并不多,但产品货真价实,购买时大概对比了下价格,确实最低。从我仅有的体验和与朋友的交流和网上小伙伴的反馈来看,当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眼拼多多百亿补贴中是否有该商品,如果有,那就值得优先考虑。

那么百亿补贴之外的就真不好说了,简单来讲这玩意要看运气了,大概比较起来,有下面两类是可以考虑的:

1,学习用具相关这个类别的产品还是可以尝试的,一方面是孩子耗费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买来也都是中规中矩的,跟线下或者其他电商是差不多的,比如中性笔、学生钢笔、马克笔、白胶、卡通涂绘卡等等,办公用品也包含在其中。

2,日用品小物件,比较容易损耗和不会用很久的日用品,或者小物件也是可以尝试的,比如袜子、手机壳、支架、垃圾袋、垃圾桶等生活用品还是可以用用的。

上面这两类产品有需求的时候我还是继续会在拼多多上下单,其他的类别「这里说的是非百亿补贴内的」讲真的就不太推荐了,其实推荐不推荐不重要,这东西还得视自己的需求来定,比如服装,有些人的需求就是一天一件新的(这个可能有点夸张),穿的是(又)新(又)潮,而有些人的需求则不是。大部分的商品是符合其定价与其质量的,相应的也有这方面需求的市场。

除了需求之外,在把挑选时间的花费也考虑进去后,就有了我上面说的买东西要看运气,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海量的产品中挑选,所以只能匆匆一瞥后下单,剩下的就要看运气如何了。

人人都喜欢又好又快又省,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心对待即可,从体验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的购物的顺序可能应该是这样的,先看看拼多多中百亿补贴中是否有,在上面两个分类中的也可以先看看拼多多,然后是京东自营(其自建的物流配送体系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最后再去我现在几乎不在上面买东西的淘宝和天猫(挑选成本有些太高)。

那么除了对于购得商品的体验之外呢,整个 App 的使用上也是比较流畅的,去掉了购物车的拼购方式仿佛在看一条条的信息,同时带有社交属性,看到心动的即时就完成了购买,足够简单,这个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买同店不同商品就略微复杂)。这些年 App 的使用上基本上已经足够简单(主要是大家被教育的足够好了),电商类的 App 基本上都构建有「分类+搜索+同好推荐」的体系结构,结构里面装满海量的商品,选择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过滤和信息的筛选要进一步的升级,这方面系统比人进化的快很多。

相对于早期蛮荒时期的各种拼夕夕类的商品,现在各品类的商品已好了很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这种拼夕夕在每个城市中都存在,在各个城乡结合处的小超市从来都有各种针对大牌的拼夕夕产品,从色调到名称几乎都做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仔细一看却发现原来不是「拼多多」而是「拼夕夕」,我在好多年前回老家时走访亲戚经常碰到这样的商品,这个市场始终存在,只是有人发现了这个市场并快速让它以更便捷的方式给需求者提供另一种服务,从产品上来讲,拼多多团队是真的很厉害。以上是使用拼多多一年来简单的体验,做个记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对远程办公的一些琐碎记录

由于不可抗的原因,今年不少人能得以体验一番在家里远程办公,体验如何各人自知,这种情况倒是催生了相关工具的火爆,一方面纷纷在扩充资源,另一方面加班加点释放出新的功能包以满足不同行业人员使用,最终如何还得看远程办公相比办公室的办公方式具有多大的优势。

远程办公被提出由来已久,但真正采用这种方式的却并不多,我所知道的比较成功的当属 37signals 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重来》(rework)和《重来 2》(rework 2)这两本书中就专门介绍了远程办公,以自家的成功经验为远程办公狠狠的带了把盐,当然这两本书还介绍了一些他们自己的商业经营思维,如有兴趣可看看。

这两年由于一些原因,我主要在家做一些工作,可以算在远程办公的行列,那么在这个过程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也在逐渐的做着调整,借这次全民体验远程办公的机会,略微总结一番。

如果把碰到的问题总结一下,大致可归为一个,那就是效率问题。不管在家办公还是在正常的办公场所办公,都是要在所在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最大化,这跟经济学中的「生产率」差不多一个意思,都应该是企业和个人希望的,那么这次全民远程办公中也确实听到了不少人在说效率低诸如此类的话。

我自己碰到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自律、协作沟通、干扰

自律在我看来是一种在环境中自身的一些行为约束是否符合自己和团体的期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若干种习得的习惯。而拖延是自律的一大敌人,它使我们不能在预期的时间,以大家遵循认可的行为,完成预期的事。这一方面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这本身会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的改变是相当困难的。想明白这些后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事?

我从两方面着手尝试,两年下来略微有所改善。第一是要尽量营造一个工作的环境,第二是尝试合理的划分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并能做合理的时间分配。

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好营造,根据自身居住条件,选一个小角落,有条件就设置一个专门用于工作的房间,把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合理的放置好,这样一眼看去这就是个工作的地方,一到这里坐定之后那就潜在的告诉自己该工作了。

合理的划分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并能做合理的时间分配就相对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需要长期的跟踪、练习、思考并持续的调整,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形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在某些时候可以看作是克服干扰的一个过程,要养成一个习惯可能需要大量的重复。这部分涵盖内容非常之多,可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做这样的持续调整。我自己主要关注 3 方面:跟踪自己的时间花在哪儿了;如何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如何把这些要做的事恰当的分配到各个时间段内。

协作沟通干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律的敌人,它们同样也很影响效率,比如动不动就寻求众人的智慧获得工作上的帮助,消遣娱乐性的各种诱惑干扰等等,但工作少不了协作沟通,非工作时间也少不了消遣娱乐,将协作沟通和干扰拿出来单独来看更好一些,协作和沟通交互性较多一些,除了个人的效率之外,存在整体效率。

协作影响效率主要体现在距离与视觉上较之在一起上班改变了,大家由在一起变成了距离分散互相不可见的状态,也就是工作的环境改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时间上的步调不一致,那么适应之前环境的制度、工作方式就可能需要调整,可能需要一套新的适用于远程办公的这样一个新环境下的制度、工作方式,使团队保持一致性。

在制度方面我这块涉及较少,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一人对应甲方,我主要以调整自己的时间以配合甲方为主,偶有需要数人完成的工作,也不太涉及制度,我能想到稍微与制度有点相关的可能就是需要在一天中插入几个固定时间段并为此制订相关的制度「这可对应到企业的早会制度、响应时间制度、定时沟通制度、晚总结汇报制度等等」。

工作方式这块可能需要做一些改变,相对于以前上班的时候,我一般会将任务拆分的更细一些,尽量配合可视化的产出来进行协作中的交互或确认,因为多数情况下我是一个人,相对好点,但对于团队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达成了,很大程度上需要变更一定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并且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像随时喊一嗓子或喊几个人去小会议室讨论的情况可能就需要换一种方式了,当然我们可以采用协作工具来辅助远程办公,市面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工具。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认为企业管理者在尝试远程办公时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利于协作的环境,并能够尽最大努力保持整个团队的一致性,在明确了新的协作制度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可辅助使用一些远程协作工具进一步提高效率。

远程办公中的干扰较之在公司有减有增,减少的干扰主要是办公室内的人员干扰和某些事务性干扰,增加的主要是家庭成员的干扰「尤其是家有神兽的情况」,另外消遣娱乐性的干扰很大程度上也会增加,这主要看个人的自律和个人的责任感,一定的制度约束会对这类干扰有所帮助。我面对的主要干扰就是家有神兽这方面的干扰,我主要的应对方式是错开时间,一般在孩子们被长辈带出去玩或者睡觉中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和长辈在家玩的时间也会做一些工作,但效率就不那么高了,所以这种时候我一般会选择看看书,干扰来了把书放下也就是了。在神兽们正常开展学业的状况下就会好很多。就像信号系统中的干扰一样,你要么滤掉它,要么能做到不受干扰的影响,目前我做不到不受干扰的影响。

再来说说管理者,远程办公中管理者可能会很大程度的不适应,可能在 3 个方面有所不适,一是见不到人很着急;二是不知道员工都在干啥;三是失去了领导一群人的成就感。

见不到人着急和失去领导的成就感这部分较主观一些,可能需要管理者自我调节,我都没想到这样的管理者居然还不在少数,给员工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平常经常开会领导应该好好检视一下自己,看看开完会后是否有决策,是否有执行,执行结果是否如预期……,其实不少会议是流水会)。

不知道员工都在干啥,这方面我想可能尝试一下 OKR 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管理者更应该关注公司或团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用关键结果来衡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 KPI 作为业绩考量,以 OKR 作为目标考量,两方面相结合或许多少能有些改变。另一个方法我想可能将日常的任务进一步的细化,然后辅以在线协作的工具可能也会有些帮助。

最后,远程办公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人,对于企业来说,能保持正常业务的开展又能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大产出就值得一试,试的过程中解决种种不适。对于个人来说,也要仔细考量,这在根本上等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我的第一台计算机

1997 年我有了我的第一台计算机,在这两年前我对计算机基本是一无所知的,而在这一年前面对 IBM 的 286 计算机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开机,当同学们都已经开始在 Dos 命令行录入 cd tb 时,我茫然无措的坐在椅子上东张西望,好在很快在同学热心的帮助下,我也开始了 《True Basic 程序设计》这门课的第一次上机实验。

这之后好像突然之间计算机在周边就多了起来,学校内有新的机房出现,学校周边也开始有机房出现了,多是些 386,486的机器,跑着 Dos 系统,面对着黑漆漆的屏幕,用键盘敲着一行行的命令,它居然还能做不少事情,挺有意思,不觉就着迷了。

1997 年,如果从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ENIAC 来算「1946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51 年,而我在过去这两年多的时间中借助《电脑报》、《计算机世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在机房的实践对计算机算是有点熟悉了,也时不时的去科技市场转悠转悠,想象中该选用什么配件来组装一台计算机,这台想象中的计算机配件因摩尔定律在两年中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家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慢慢给我凑够了买电脑的钱,在 1997 年下学期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这是一台组装机,在多次往返科技市场之后,精挑细选买齐了所有的配件,在宿舍组装成功,其主要组成如下:

  • CPU:奔腾 166 MMX
  • 主板:华硕 T2P4
  • 显卡:丽台 WinFast280
  • 内存:16M EDO
  • 硬盘:4.3 G
  • 显示器:14寸飞利浦
  • 光驱:三星8速
  • 软驱:1.44 SONY
  • 通用机箱带电源
  • 键盘鼠标是当时最普通的

有电脑之后学校的生活就多了不少乐趣,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限电每天只能用一段时间,周五和周六晚上通宵给电则比较爽,那主要用来干什么呢?其实跟现在也差不多,主要包括学习写程序、学习软件工具的使用、玩游戏、看图片影碟诸如此类,现在来看玩可能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因为在之后唯一的升级就是增加了一块基于同轴电缆的网卡,而加这块网卡则是为了组网打红警。

好的一方面是当时的娱乐元素并不如现在如此丰富又唾手可得,还是比较昂贵的,比如一张光碟要几十块钱,不少软件在前期是需要用软盘来安装和使用的,稍微大一些动辄就好几张软盘(比如 Win3.1 就要 6 张软盘)甚至 10 来张(Win3.2),那时候一盒盒的软盘是有电脑后的标配。

开始的时候用了一阵子的 Dos 这个磁盘操作系统,简短的体验了一下 Win3.2,学了一些 C 程序设计,由于限电当时不少时候是需要先把程序写在纸上,有电的时候再输入调试,在玩游戏方面,光荣出品的三国系列还是挺好玩的,大富翁也不错。时间不长,很快就开始用 Windows 95 了,刚开始的的时候这个系统远不如 Dos 稳定,也因为是当时技艺较差,总是需要隔三差五要折腾一下,重新安装系统,总会碰到驱动不能正常安装等问题,在折腾中逐渐熟悉,较之黑黢黢的命令行屏幕能感受到计算机的多彩世界了。

随着微软 Windows 系统逐渐占领市场并不断的升级,带来了更多的东西,程序设计方面逐渐学会了 VB、ASP、Delphi、C++,课题设计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会扩充一些功能,也开始用 VB、Delphi 写一些方便自己日常用的小工具,慢慢也学会制作网页了,这个过程是乐在其中。

同时,多媒体元素多了起来,光盘价格下降,娱乐也多了,这期间玩了不少游戏,同学们扎堆玩的有仙剑奇侠传,魔法门英雄无敌,红警,二战特种兵(失败后 Loading 一次能冲一个澡),街霸,拳皇,侍魂等,影碟好像也多了起来,周末晚上大家偶尔也会一同看个影碟。除了娱乐这个阶段也学会用了一些工具软件,比如能做 GIF 的软件 ,能做游戏的可视化工具软件,能玩游戏作弊的工具等等,现在来看,这些都是浅尝即止,并没有掌握其精髓。
这台电脑一直用到 2000 年末,在毕业后还用了一年多,从最开始对电脑的一窍不通,到后来走进这个行业能混一口饭吃,可以说第一台电脑对我帮助还是挺大的,在工作中编写程序的基本知识都是通过这台电脑获得的,甚至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业余时间为公司销售写的小管理系统还拿到了公司给的奖金。除此之外,由于有组装电脑这个经历,很长一段时期都有被要求给配个电脑的需求,而且跨度还挺大(从帮我配个电脑呗–帮我选个手机呗)。在玩游戏这方面,游戏给我和同学们带来很多快乐,一次次的成功过关或组团战胜对手,让我们的身心体会了极大的愉悦。

那有什么遗憾吗?现在想来是稍微有点的,本想着把这台电脑收藏起来,为此不远千里托运回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卖给收废品的了,现在能做的也只能凭借记忆给她做个记录,就这也可能会有所出入,记忆在某些方面真是不如计算机中的拷贝粘贴靠谱。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写给一般人的手机使用概要

身边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算是相当普及了,在使用上也比较顺畅,买来后基本都不用看说明书就会使用了,既然人人都会用,哪为什么还要写一篇手机使用概要呢?

这事得从五一小长假说起,妹妹一家来河南过小长假,在去少林寺一游的时候,妹夫的手机在藏经阁附近被偷了。手机被偷或者丢了的情况下,找回来的概率那就比较小了,而在很多时候,相比手机可能手机中的数据会更重要一些,尽可能保证安全和找回数据可能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发现被偷后进行常规处理过程中「报案、各种挂失……」,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手机大概的设置与使用情况,发现数据也基本找回无望,而且中间的各种挂失也不太顺畅,随后我简单向周边朋友了解了一下针对手机设置与使用的情况,发现可能需要一份手机使用概要,以尽量减少数据损失和能够降低中间环节的繁琐,我先抛砖引玉,把我认为对此比较有益的方法做个总结,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有好的方法,欢迎留言以让更多的朋友收益。

1,现在非常多的应用都需要实名制,针对我们频繁使用的 App 或服务,在实名过程中填写验证手机这块,我通常都是采用交叉手机号验证来进行,也就是一个手机上的 App 或服务用另一个手机的手机号来完成验证。对于没有两个手机的人可以使用家人或另一半的手机来完成验证。你说自己单身怎么办?单身难道不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给自己多买一部手机吗?当然不多买一个手机,多办一个手机号也是可以的。

这样在手机被偷或丢失时,处理各种挂失就会相对顺畅一些,毕竟现在的各种挂失、锁定帐号等等都需要短信验证,而又要第一时间挂失手机卡,这让人有点尴尬。

2,如果手机有查找手机功能,请一定要打开这个功能,一般情况下打开查找手机功能需要开启手机对应厂商的云服务功能,也就是需要注册一个手机对应厂家的云服务帐号,我发现不少人觉得打开云服务功能感觉不安全或者感觉没啥用什么的就没有打开这个功能,请一定要打开这个功能。

你可以不同步数据「其实厂家默认的空间大小大多是不够同步数据的,要花钱升级空间才行」,开启后就可以在手机丢失的时候看看手机在哪个位置「尽管大多数时间也就是看看」,开启这功能更多的时候是将手机锁定,并将手机上的数据清除,如下图红色方框的标注功能(左 iPhone,右华为),提高别人再次使用手机的困难度。

我个人的使用习惯是会花一些钱,升级一下空间,把内容做一些同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找回数据。通常我会碰到很多人在谈及数据安全的时候,都会说把数据放到服务提供商「这里指手机厂商」这里非常不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这种说法是错的,放到专门提供这种服务的厂家要比自己放着在很多时候更安全,简单来讲从硬件设置、灾备冗余、维保上他们会更专业,而且对于数据的保护也比自己有更多的经验和投入,要不怎么要收钱呢?所以如果可以,尽量还是升级一下云服务空间,把一些日常中手机的数据「如照片等」有选择的做个同步,这样碰到意外也能尽可能的找回数据。

3,手机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了,比如现在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都有指纹识别,有些也有人脸识别等等,像类似这样的应用在手机上的新技术所提供的功能,尽可能的打开使用,一方面这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带有生物识别会更安全一些,相比如果是图案解锁,那么很可能会在屏幕上留下手印路径,有时候用这个路径就很容易打开手机。

一般开启这方面的功能后,就同时可以在诸如微信、各个银行 App 中同步使用,这既提高了使用中登录验证环节的效率,又增强了安全,所以如果手机上有什么新技术采用了,请第一时间开启并尝试使用。

4, 最后,除了按照上述设置后使用手机之外,再说说常用软件的保护,主要说说全民性的,比如微信、QQ和支付宝。微信只需要另找一台手机登录一下就会顶掉原来的微信即可。支付宝需要找个地方「手机或电脑」登录一下,修改密码即可。对于 QQ 除了登录修改密码,锁定等还可以安装一个叫「QQ 安全中心」的 App,可以用它来第一时间维护 QQ 的安全。还有一些游戏类的产品会提供一些基于 OTP「One Time Password」 令牌类的 App 或相关硬件 「比如网易的将军令」,那么也可以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使用冻结帐号。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在使用手机中被盗或丢失时,这是我能想到的能最大程度提高安全、降低各种挂失繁琐、挽回数据的方法,在进行设置时也相对简单,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给我留言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