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小练手

日常使用 AI 主要是与 AI 交互的过程中解决单一的问题,比如寻求问题的解答,文字或者图形的创建等等,这中间对我最有帮助的是使用 AI 学习。这次看看让 AI 自己独自完成编程开发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并为自己建立一个学习其背后技术栈的直观的脚手架。

整个练手跟 AI 交互的时间大概是 30 分钟左右,统计计时如下图「当然这也是 AI 帮助统计的」。

最终的效果如下图「电脑浏览器和手机浏览器」。

下面记录一下练手的过程,大体上跟我在使用 AI 学习的过程类似,先写一个文档,依照程序员的惯例,来一个 README 文件,简单的将要做的工具做一个描述,其内容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个 MarkDown 格式的文本文件,在文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描述想要做的工具的是什么样,另一部分是最下面三个短划线后的内容。

在这里大概说一下这个文档,我在平时也是基于这样的文档来进行学习的,先将我学习过程中理解的和有问题的部分都写一个这样的文档,然后在跟 AI 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个文档,当然是交互中 AI 帮我丰富的,然后我再阅读再交流,循环这样的过程来完成学习,还不错。在上面的图中下面有三个短划线,在这下面就是跟 AI 互动的过程中记录的内容,我在练手开发的同时,记录这些交互的过程便于我进行学习。

这次使用的开发 IDE 是 Windsurf,可以搜索或通过 https://windsurf.com 下载安装,具体的使用方法网上有很多教程,官网也有文档,可阅读后使用。安装后需要登录,登录后就可以使用了,目前有 GPT-4.1 模型可以使用,好像有 7 天限免,这次练手就是用的这个模型「好吧,现在好像已经过了限免期了」。

在电脑上为这个小工具建立一个目录,然后将 README 文件放在这个目录下,使用 Windsurf 打开这个目录,然后在右边的 Chat 录入框中录入「整个目录下有一个 README.md 文件,请按照文件中的要求帮我实现这个工具,目录自动创建。」,录入后回车,Windsurf 就开始了它的工作,一会就完成了。

整个过程基本上没啥问题,就是检测到我没有安装 next 而且 node_modules 目录缺失,我按照检测到的情况安装后就一次性完成了。

后续做了一些微小的调整,主要是添加分割线、二维码、给每个卡片增加随机渐变色、标题居中、二维码图片大小等这样的调整,它也很快的帮我完成了,就是上面最终的效果。

完成了这些工作后,我让它帮我统计了一下工作的时间,正如最上面的截图,它完成的也不错,完成这些后,我就让它把今天所有的过程交互信息「包括录入框上面的所有内容」都追加到 README 文件中,这样就有了一个完成今天工作的全过程记录,便于我学习这个技术栈的各部分内容。

这次练手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体验一下使用 AI 相对完整地开发一个小工具,看看会碰到哪些问题或者带来哪些惊喜;其二是想学习一下 JavaScript(TypeScript)、Next.js、tailwindcss,先有个直观的展示,然后循序渐进开始学习。

这次的体验整体上不错,快速的实现了我想要的东西,这为我的学习算是搭了一个脚手架,从这个脚手架可以开始我的学习之旅了,我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最后的一点儿个人想法:

我略微懂一些 JavaScript 和一些 CSS,对于 TypeScript 只了解一点大概的概要,而对 Next.js 则是听说不少人在用,自己则完全没有接触过,就我这样,在描述概要的文档后,这种带 AI 的 IDE 能快速帮我完成我想要的,确实给人来带来了效率的提升,那么不在 IT 行业的人,如果有好的想法,AI 工具就会是很好的助力让其一展身手。那在 IT 行业的程序员呢?我想应该让这些 AI 工具辅助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应该不要忘记还要认真的对于背后的技术做长期系统的学习。

目前与 AI 的互动乍一看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但其实要想获得好的互动,这些自然语言是要有一定的结构化的,这些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被称为 Prompt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并非最终的 AI 互动形式,只是一个中间的过渡期,如果从程序员的角度看,我个人的理解是可以把目前的 Prompt 看作一种新型的编程语言,只是这个编程语言扩大了使用人群的范围,我们使用 AI 就是在编程,人人都是程序员,想要编的好就要有跟 AI 模型匹配度高的结构化语言。


阅读笔记:读《博弈与社会》

《博弈与社会》是张维迎教授运用博弈论剖析社会现象的书,张教授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合作共赢。

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导致集体非最优结果,对一个社会来说,这是人们协调与合作的核心挑战之一。

重复博弈促进合作,通过联合抵制和积累的信任来强化合作。

法律是强制约束行为的,执行成本高,社会规范则更具灵活性,但时间成本高,两者应相辅相成。

技术也好、制度也好,有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为变革带来了强大的阻力,有点《创新者的窘境》关于大企业创新窘境的意思,非破坏性不能为也。

针锋相对和胡萝卜加大棒是有效的;政府管制和声誉也是必要的。

重新看待儒家文化,有「民本」但没有「民主」,对「君主」约束没有好办法。

机制的设计是很有分量的,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制度企业家这个词很有意思。

美的新视角:读《美是进化的奖励》

《美是进化的奖励》是鸟类学博士陈水华教授的跨界之作。在这本书中,陈博士以进化生物学为基础,融合脑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哲学、艺术等多学科视角,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理解美的框架——进化美学。他试图用科学的逻辑重新诠释「美」的本质,并揭示其在生命演化中的深远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场思想的冒险,让读者在跨学科的碰撞中重新审视「美」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命题。

陈博士的核心观点是:美并非抽象的感性体验,而是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奖励机制。这种机制通过神经系统的愉悦反馈,帮助生物体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最优选择。换句话说,美是进化的生存策略,是生命对环境适应的一种预设奖励系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美并非完全主观的、模糊的,而是可以被量化的。这种量化并非冷冰冰的数字,而是通过科学的视角揭示美的本质:它是舒适感的来源,是快乐物质的释放,是进化赋予生命的馈赠。这种理解让原本朦胧的「美」变得清晰可触,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然选择与性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对美的感知。

陈博士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跨学科的知识,将「美」从感性的迷雾中抽离出来,赋予它科学的解释力。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美不仅是艺术的专属,更是生命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中,陈博士将艺术定义为「美的表达」。这一观点引发了我一些思考:艺术是否一定需要以美为核心?如果艺术不表达美,它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达顿提出的艺术12项共同特征,它更全面地涵盖了艺术的多样性——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思考与求真的载体。

尽管对艺术的定义存在分歧,但陈博士在书中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依然让我收获颇丰。例如,他提到的无意识信息加工的直觉系统、人类对故事类型的偏好、恐惧美学、节奏与韵律、以及书法美的分析,都让我对艺术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单一的审美体验,而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

在书的最后部分,陈博士将美的意义延伸到爱情、幸福和生命的意义中。他指出,美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奖励,更是人类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一种精神救赎。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共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美或许是我们抵御焦虑和迷茫的最后防线。

陈博士的这一论述让我重新思考: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愉悦,更是内在的安慰。它帮助我们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在孤独中找到连接,在意义的缺失中找到答案。这种对美的理解,既温暖又深刻。

总的来看,《美是进化的奖励》是一本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温度的作品。陈水华教授用跨学科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美的新窗口。尽管书中某些观点可能引发争议,但这种争议本身正是科学与人文对话的魅力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美是进化的奖励,是科学的逻辑,也是人类情感的归宿。它既是我们适应环境的工具,也是我们超越环境的希望。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美或许是我们最值得珍视的礼物。


推荐 2 本书:2025 年第 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新的一年,第一个季度过去得很快,又到回顾读书的时候了。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我读了 13 本书,其中阅读写作的 2 本,小说 6 本,历史社科 2 本,计算机与编程 2 本,传记 1 本,我给两本书打了 5 星好评,这两本书是《前浪后浪》和《以利为利》。

在新的一年中,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在很多地方常常看见被推荐,这确实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一本很经典的书,虽然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或许枯燥也是阅读中需要被克服的一种障碍,每个想要在阅读上更进一步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而且在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翻翻,相信会很有收获。我这次重读这本书依然很有收获,不管是在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是主题阅读部分,我都又有了新的收获,获得了新的启发,当然我还发现自己在阅读上的浅薄。

另一本阅读写作的书是张佳玮的《写作的细节》,这是一本豆瓣鉴书团活动中获赠的书,它是作者张佳玮读文学的研习笔记,作者把自己阅读研习文学经典作品的看法、理解、收获等进行了输出,结合书名,写作的细节就在这些输出中。在谈写作之前,作者先谈了谈读,毕竟读跟写在很多时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更多内容是作者借助他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分享了很多写作技巧,比如:基础规则和从心所欲;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比喻写出画面感;成语的运用;韵律等等。对于我来说,读完有两点收获和一个鞭策。收获之一是书中的名篇名著作者给出了路引,消解阅读门槛的高度;收获之二是阅读视角方面,比如解读王小波「小说的韵律」,按照诗歌再读王小波可能会有另一个体验。一个鞭策是还得多写写。

在读的小说中,其中之一是一套科幻小说《银河系搭车客指南(5 部曲)》,共 5 本。读这套书主要是间歇性的看到有人推荐,最近一次的推荐是在读《马斯克传》中看到的。读完后对「别慌」这两个字记忆深刻,对于里面的梗、幽默由于文化差异理解度很低。我花了近 38 个小时读完后,体验到的是或迷惑,或沉思,或天马行空,或迷乱,或冷嘲热讽,或不知所云……,这个过程我其实是有些慌的,但当每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指南的「别慌」就浮现在脑海中,不慌不忙想了想,书中各个角色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对芬切琪失踪后就确实失踪了有些意外。

另一本小说是马亲王的《食南之徒》,这本书好像是去年榜单推荐的书,读着挺好读,很快就能读完,有些剧本化。小说以西汉时期为背景,故事源于《史记》中「因食物灭国」这个点,在马亲王的填充下,美食与权谋交织,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展现了一段传奇的故事,给我这个读者带来了对彼时地理上的认知和疆域拓展的跌宕起伏。当然唐蒙式的躺平和唐蒙式的破局也挺有智慧。

历史社科读了《前浪后浪》和《以利为利》,这两本放在后面说,这两本也是这次的推荐书。

在计算机与编程方面,读了《程序员的 README》和《开源之谜》这两本书。计划做程序员的人应该尽早的读一读《程序员的 README》这本书,已经是程序员的也可以读一读,相信会有不少收获,这本书讲的很实用,相当于一份职业工作入门与进阶的指南,唯一的问题是对于准备成为程序员的人来说,可能一些翻译会跟实际略有差别,不过在从业以后自然会很快得到修正。《开源之谜》这本书我读着很一般,内容比较庞杂,带来的就是有些散乱,能了解一些开源的信息和本土的开源情况,不知道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他写的另外两本写完了没。

人物传记读了《替补》,这本书也是豆瓣鉴书团活动中免费获赠的图书,是哈利王子的自传,简单来说就是王子的回忆录,一个心理创伤者的自我成长与探索。已故的戴安娜王妃有俩个王子,他们分别是皇储威廉王子和替补哈里王子,这本书以哈里自己的感触讲述自己这个替补的「备胎」王子及其所处英皇室的种种,喜欢看王室八卦「吸毒、酗酒、阿富汗战争、兄弟内讧、妯娌不和、心理诊疗」的可以在书中寻找线索。按照书中描述的,读完觉得哈里王子蛮可怜,他可能是全球被网暴最严重的人之一,而且不少还是他们自家人下手干的。

在计划中这个季度要读《中小学数学要义》,这也是去年最后一季度读完作者写的《数学学习没有捷径》后计划读的,但是读了个开头后中间给忘记了,没有按照计划读完,留在这个季度中读吧。

这本书用了 400 多页,沿着精神思想的脉络,展示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图谱,正如书名一样,前浪向前消逝在沙滩上,后浪向前亦消逝在沙滩上。

果真消逝了吗?我觉得并没有,晚清、五四、大革命这些不同时序下的种种思想精神依旧存在于现世我们的周围。正如许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在这段时序中找到最初的基因」。要我说现世的许多秘密也同样可以从这段时序中找到它们最初的基因。

整本书结构组织的很明晰,以晚清三代人、五四三群体、三代革命者作为分野,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的变化梳理的很清晰,这些知识分子是有血有肉的,读起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由得浮现于脑中,还依稀有点印象的历史课本中的时间点和重要事件在这些人和这些人精神思想的展现中清晰了许多,对那段时期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些。

现在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它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甚至都不知道在现在应该怎么定义「知识分子」。读着读着不由得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的丰富产生了羡慕的感觉,如今环顾四周,好像大家不怎么思考这些,或者都隐藏着,显现的好像就是搞钱、搞钱、搞钱,难道「祛魅」剥离了神圣与道德之后,搞钱就是最高价值了吗?

在羡慕的同时有些反感,无论是官僚士大夫、文人士大夫还是激进知识分子,他们多数更在意的还是他们自己,或者他们所代表的,他们口中的四万万其实离他们挺远,更多的是他们想站上舞台,而且站在 C 位。一路读下来,后浪与前浪的争斗是越来没有分寸的,在语言上从还算文雅理性到越来越泼皮无赖,激进的康梁和温和的李张之间互相攻讦的言语读起来,感觉康梁跟泼皮无赖没啥区别,再往后就更加不堪了,上升到人格,对人不对事了。

一百年前也有70后、80后和90后,有绅士、名士、斗士和流氓……,观照百年前,对照当下,挺有意思,写到这里想起了李先生的歌词:「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向后浪致敬。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读书中读完的,读完后想买一本纸质的收藏,发现好像已经没有了。简单来讲,这本书是从财政关系来看中央和地方的行为,再通俗点说就是用「钱袋子」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变迁,从改革开放前的「三收两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包干、分税、三位一体……,把财政关系和政府行为讲的那是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比较核心的点是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这个点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让我们一路来到了如今,书中写到 2005 年,距那个时间又过去了 20 年,我们今天依然活在那个节点的延续中,从这点来看,作者周老师很有前瞻性。

书中语言直白犀利,在有些地方有大胆的批判性,具体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关注财政政策的,比如转移支付、减税降费等等,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高房价、土地财政、软预算、城乡分化等等也能在书里找到答案,这些行为背后的经济动机自有其逻辑存在。

摘抄几句,感受一下:

地方政府不但应该关注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加应该关注这个地区的收入分配,应该关注“增长是谁的增长”,谁会在增长中受益,谁会在增长中受损。地方政府不但应该关注一个地区内的财政收入,更加应该关注这些公共收入如何被用于公共目的,如何公平地覆盖了地区内的大部分民众。地方政府不但应该关注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学校、医院,更加应该关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曾子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往圣先贤的教诲可以作为本书的结语。



玻璃柜里展示的权力——读《博物馆的诞生》

每次逛博物馆,我总是觉得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在无声地讲述故事。但读完托尼·本尼特的《博物馆的诞生》,他却告诉我 ,这些故事藏着权力与控制的密码。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座”文化圣殿”的后台,让我们看到玻璃展柜背后上演的权力大戏。

18世纪以前,欧洲贵族的珍宝都锁在私人密室,普通人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但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向公众开放,这可不是简单的”共享宝藏”,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改造运动”。本尼特说,博物馆就像个大型课堂,用展品的排列组合给观众”洗脑”——比如大英博物馆的环形展线,看似带你游览人类文明史,实则偷偷灌输”西方最先进”的观念。就连恐龙化石的摆放顺序,都在暗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逻辑。

在书中,本尼特甩出三把”飞刀”:

1. 展览大联盟:博物馆+世博会+百货商场,组成了19世纪的”网红打卡地”。就像现在的商场用橱窗吸引你购物,当年的博物馆用展柜吸引你认同某种价值观。
2. 文明的滤镜: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区,把生物进化排成直线队列,顶端站着人类——这种”打怪升级”式的叙事,让观众自动接受”文明等级论”。
3. 自我驯化术:博物馆不需要狱警盯着你,白墙+射灯的设计就能让你自觉压低声音、放慢脚步。这种”优雅参观指南”,可比贴满”禁止喧哗”的标语高明多了。

如今数字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新剧本:故宫把《千里江山图》做成高清动态投影,卢浮宫让《蒙娜丽莎》在元宇宙里微笑。但本尼特提醒我们,这不过是把实体权力搬进虚拟世界——你在VR眼镜里看到的展品顺序,可能还在重复百年前的叙事套路。

但也有惊喜:像黑潭游乐海滩把过山车和民俗展混搭,让平民的欢笑声打破了精英文化的”端庄面具”。

下次逛博物馆,不妨留个心:

– 看看展签用哪些高大上的词汇(比如”神秘东方””原始部落”),这些标签可能戴着有色眼镜
– 留意参观路线是不是强行带你”从猿到人”,就像游乐场的单行道
– 观察灯光怎么打——照亮某些文物,同时把另一些藏在阴影里,这就是无声的”历史评选”

《博物馆的诞生》以我从未想过的视角,教我用X光般的眼光看展览。当你知道维多利亚时代的博物馆曾用展柜给殖民地文化”判刑”,就会明白今天某些争议展品为何要重新解释。博物馆从来不只是怀旧之地,更是权力较量的擂台——而观众手里的门票,就是参与这场较量的入场券。

书中提到个案例: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的澳大利亚馆号称展示科技未来,结果展馆技术全靠美国支援——我想这多少有点现实版”博物馆权力的游戏”这样的戏码。